圖:王先生指,眼前這一片空地曾經也停了很多客運車,如今已無大巴車。\大公報記者李薇攝
毗鄰羅湖口岸的僑社汽車客運站,是深圳市最早的長途汽車客運服務點之一。其前身為僑辦設立的華僑接待站,是海外華人經香港返回內地的第一站,曾經有「華僑之家」的美稱。
據居住在僑社大院、上世紀80年代就在客運站工作的林伯回憶,該客運站的雛形,是深圳中旅社與省內的汕頭和潮州、福建的廈門和泉州等地中旅社合作開通的往返旅遊班線。「那時候出行可選擇的方式少,開通客運路線也是為了方便僑民、旅客返鄉出行。」林伯笑稱,自己是在辦公室負責財務的,在自己退休前,中旅社和僑社汽車客運站的效益都非常好。「我也經常在這搭車回潮汕探親。」
高鐵出現 生意大減
「在高鐵出現以後,客運站的生意就大不如前了。」同樣在中旅系統工作的王先生指出,僑社汽車客運站最輝煌的時候,車站內外人潮湧湧、摩肩接踵,每到春節、清明等節假日,這裏更是車水馬龍、一票難求。
但2013年,在廈深高鐵、高鐵潮汕站開通以後,僑社汽車客運站承載的長途客運服務功能就逐漸被削弱。「15年前後,很多去潮汕、福建的車隊都默默解散了。最近兩三年,在疫情衝擊下,這裏一天也就兩三班車,都是到深圳附近的。比如中山、順德、三水等。班次不多,生意也不好。」王先生認為,在正式關閉之前,僑社汽車客運站日均發送旅客已是寥寥無幾,經營難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