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高秀春 農民日子更紅火 「傳家寶」證富起來\大公報記者丁春麗

時間:2019-08-08 04:25:07來源:大公報

  圖:高秀春和她陪嫁的梳妝盒\大公報記者丁春麗攝

  大紅漆面梳妝盒依然光亮鮮艷,但「種田為革命」五個金色大字已展現時代印記。1968年高秀春結婚,這個梳妝盒是父母送她的嫁妝。生於1949年的高秀春,是山東德州武城縣高莊村一位農民,也是扎根當地48年的「赤腳醫生」。她家受惠於農產聯產承包責任制,日子過得愈加富足,更於1983年購入全村首台彩電。2015年,高秀春離開生活了66年的村子,來到濟南照顧孫女。而梳妝盒,還有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全家省吃儉用存錢買入的縫紉機、大衣櫥、陪嫁的木箱子、茶壺、雞蛋罐、油罐……這些見證時代變遷、承載家庭記憶的老物件們,也隨她一起來到濟南。

  1965年10月,作為村裏少有的初中畢業生,高秀春被選入武城縣舊城衛校接受專業學習,她也是新中國成立後內地第一批接受專業學習的「赤腳醫生」。3年後,她學成回村給鄉親們做醫療服務,一做就是48年。

  新中國首批專業「赤腳醫生」

  在高秀春濟南家中的客廳裏,一台「上海」牌縫紉機格外引人注意。原來,正是這台縫紉機見證了她整個「赤腳醫生」生涯。

  這台縫紉機購於上世紀60年代末,售價不到140元(人民幣,下同),但已是一筆「巨款」。當時剛剛成為「赤腳醫生」的高秀春,服務高莊村100多戶村民,每天工作包括看病,防疫,計生,自製中藥,接生孩子……高秀春回憶,那時每天生產隊給她記6個工分,約合0.5元;而打一針僅收5分錢,接生一個孩子也只收1元錢。為買縫紉機,高秀春拔了大半年草,為的是曬成乾草攢點零錢。最終,全家省吃儉用一年多才把錢湊齊。

  縫紉機也是「奢侈」,足見當「赤腳醫生」收入微薄、工作辛苦,但高秀春回憶起來仍無怨言。「在缺藥缺醫年代,就是要少花錢治大病,保障鄉親們的身體健康。」她至今還保留着一個白色搗藥缽。「赤腳醫生」們經常就地取材,她就會自採茵陳(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蒲公英,又在試驗田裏種上甘草、菊花、紅花等藥材,經晾曬、粉碎,自製成藥片。以甘草片為例,自製的每片藥只需1厘錢(一分錢的十分之一),比市售節省2厘。

  縫紉機進了家門後,亦為一家人立下了汗馬功勞。高秀春的裁剪和縫紉是「自學成才」,之後她經常深夜裏踩着縫紉機的腳踏板,為全家縫製四季衣裳,「兒子直到上大學還都穿着我做的衣服」。「嗒嗒嗒嗒」,輕快的縫紉機聲現在仍不時響起,高秀春還會用它來做鞋墊,或者教孫女做手工。

  初見萬元「巨款」手足無措

  除了做「赤腳醫生」,高秀春還種着全家8畝多農田。丈夫在防疫站工作,母親為她照顧兩個孩子,她和父親就成了家裏的主要勞動力。麥收農忙季節,高秀春常常將一把灌滿涼白開的紫砂壺提到田間。這紫砂壺自民國就在家族中代代相傳,是家裏最「老」物件。汗流浹背、口乾舌燥時,對着壺嘴痛飲一番,實在是最愜意的事。

  1980年,乘着改革開放的春風,山東德州大面積推廣農業生產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到戶,農民的種田積極性一下子被激發起來。高秀春回憶起一件「趣事」,1985年,自己與同村7戶村民一起承包了村裏的蘋果園。次年,蘋果園喜獲豐收,德州一家冷庫一次性買走了所有蘋果,讓全家人第一次見到13000元「巨款」。大家又是興奮又是手足無措,不知道這麼多錢放哪裏才好。「後來我們把錢放到一個罐子裏,藏進家中柴火堆,第二天趕緊拿出來存了銀行。」現在回憶這些細節,高秀春還是忍俊不禁。

  錢包鼓起來了,家裏也開始陸續添置大件。老式戲匣子(收音機)換成了收錄機,騎了多年的「大金鹿」自行車還保留着,新買了輕便的「鳳凰」牌自行車。1983年,高秀春家花1000元買了全村第一台「北京」牌彩色電視機。

  講到這裏,高秀春臉上綻放出樸實的笑意:「就是從那時起,農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做夢都沒有想到能過上現在這樣的好日子,知足!」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