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跨浮冰頂暴雨戰魔風 極地歸來講科考故事

時間:2019-07-02 03:03:57來源:大公報

鑽探南極基岩 中國首獲「深冰芯」

  圖:今年2月4日農曆大年三十,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部分隊員在南極冰蓋上合影 資料圖片

  跨過浮冰區,頂着暴風雨穿越魔鬼西風帶,越過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歷經131天3萬海里航行,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搭乘「雪龍」號極地考察船靠泊上海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本次科考期間,考察隊克服南極嚴酷自然環境帶來的各種困難,在距離中山站12千米的地方開啟鑽探科考。1月23日開鑽、5天後突破淺冰層、2月10日鑽探取得突破,鑽到191米時進入冰岩夾層,成功鑽取了南極冰下基岩……6月30日,該支科考隊的吉林大學團隊的6名師生接受了大公報記者專訪,講述中國南極科考人為中國夢拚搏的故事。

  大公報記者 盧冶

  近幾年,科學界的新發現認為在南極冰蓋的底部很有可能存在另外一個「世界」。「我們從未觸及過南極冰蓋的底部,在沒有光照、低溫、低營養的情況下,是否存在生命?在經過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究竟冰下覆蓋的是什麼?」採訪剛剛開始,領隊張楠就拋出來這樣的問題,他所帶領的科考團隊同樣也是帶着這個問題開始了科考之旅。

  「兩班倒」24小時緊盯參數

  「當鑽穿冰蓋、取得冰下基岩的時候,我們幾個人抱在一起歡呼跳躍,那種激動的心情現在根本無法形容。」回憶起當時,張楠仍不免有些激動。張楠告訴記者,「吉大團隊」在本次南極科考的主要任務是開展極地深冰下基岩、冰芯鑽取工作,經過現場無數次地調試、測算,終於鑽穿近200米厚的南極冰蓋,成功鑽取了南極冰下基岩。這是我國首次獲取了連續的冰芯樣品和冰下基岩樣品,也成為國際上為數不多的掌握此項技術的國家之一。

  「中國是繼俄羅斯、美國後第三個獲取南極冰下基岩樣品的國家。」張楠介紹,他與隊員執行任務所用的「極地深冰下無鑽桿取芯鑽探裝備」由吉林大學研發,歷時5年的自主研發才取得從「0」到「1」的突破。

  「在鑽取南極冰下基岩的過程中,大家『兩班倒』24小時緊盯顯示屏,生怕出現異常的參數,壓力非常大。」張楠動情地說道,這次鑽探成功是一次重大的技術突破,為中國深入開展極地鑽探工程、獲取更多南極冰下的基岩樣品提供了強有利的技術支撐。

  「氣候黑匣」將預測全球變化

  南極大陸鮮有人跡,非常純淨,通過歷年的降雪、降水,保留了古老的歷史氣候信息。這樣一來,冰下樣本就像年輪一樣,成為記錄地球氣候變化的「黑匣子」。

  如今「黑匣子」已經到手,張楠開心地說:「冰下基岩的獲取不僅意味着中國未來有能力鑽進冰蓋獲取岩石,而且從獲取到的岩石樣本上還可以幫助分析南極冰蓋的形成和演化等。通過對採集冰下基岩的分析,可以重塑地球古氣候變化,從而推演地球未來的氣候變化。此外,將為南極冰下的地質構造、水環境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參考,對地質學、生物學和氣象學等多學科的研究與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總領隊孫波評價,此次鑽探成功驗證了鑽探裝備可靠性,為我國極地考察增添新「武器」,為後續更好地進行南極冰蓋考察與研究奠定基礎。

  此次吉林大學科考隊共有6名成員,除張楠等4人外,由副領隊范曉鵬帶領一名隊員深入距中山站1260公里的南極內陸崑崙站,對冰穹A深冰鑽孔進行維護。此前,他們已經突破了800米鑽探大關並獲取深冰芯。「最開始我們是借助別人的項目去了解南極,到現在我通過我們的努力,已經成為南極科考的深度參與者和貢獻者。」范曉鵬說。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