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首屆大灣區媒體峰會\文化對接生活 人文灣區聚才

時間:2019-05-26 03:03:18來源:大公報

  圖:參與「灣區建設與人文精神」分論壇的嘉賓為人文灣區建設點讚 大公報記者黃寶儀攝

  近代以來,嶺南文化在社會變革、商業、藝術、武術等領域揚名海內外,無不訴說着粵港澳三地密不可分的血脈、文脈關係。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入重要的歷史機遇期,人文灣區建設也成為了各界關注的焦點。在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之平行分論壇「灣區建設與人文精神」上,與會嘉賓提出讓文化與生活對接,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示範圈,吸引全球人才,將大灣區打造成全球最佳創業地。未來灣區應建立多元包容而擁有獨特個性稟賦的人文生態,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使之發揮推動進步的功能。\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廣州報道

  今年2月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共建人文灣區」。提及人文灣區建設,就離不開對灣區人文精神的正本溯源。廣東省作協副主席、廣東文學院院長熊育群表示:「早在19世紀50年代或者更早,廣東海上蜑家人就完成了橫渡太平洋的壯舉。大灣區歷史、文學是中西自然融合並產生了歷史的演變與傳承。」在熊育群看來,繁榮的海上貿易塑造了嶺南包容開放、多元共生的文化性格和開放進取的人文精神,灣區留下了十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

  嶺南文化鑄開放進取精神

  一個城市的競爭力不在於規模大小,而在於有沒有澎湃的創新活力。文化創新是促進灣區城市群發揮創新引領作用的方式之一。

  鳳凰衛視資訊台執行總編輯呂寧思認為,歷史和現代的經驗都表明:有了開放、進取、包容和現實的人文精神,就能激發卓越的創意創新和創造精神。因此未來粵港澳大灣區應該在生活觀、價值觀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建立多元包容而擁有獨特個性稟賦的人文生態,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使之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發揮推動進步的功能。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也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在金融、服務、供應鏈、技術支撐、製造基礎、經濟實力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產業配套,應以文化、科技、旅遊、體育融合作為方法,帶動文化企業整體價值的提升。

  加強青年交流促人才培養

  如果說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是連接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的一條無形紐帶,那麼人則是紐帶得以維繫最關鍵的因素,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總編輯趙隨意認為,「建設人文灣區,要讓文化與生活對接。要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示範圈,吸引全球人才,將大灣區打造成全球最佳創業地。」

  澳門梳打傳媒聯合創辦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副主席李卉茵也指出,人才是最堅實的發展基礎,增加文化交流碰撞,開闊視野,可以讓青年未來更好地參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

  研學之旅增港青國家認同

  因此,與會專家紛紛建議通過三地青少年研學之旅,讓年輕一代感受大灣區豐厚的人文底蘊。

  香港廣州社團總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李鳳瓊希望推動灣區青少年文化交流,並建議未來青少年文化交流應該繼續在內容上提質、在形式上創新。李卉茵也建議,由粵港澳三地青年為主體,共同推進大灣區流行文化建設和流行文化產業發展,增進港澳青年的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