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中國第一村」見證粵港融合27載

時間:2018-12-15 03:18:37來源:大公報

  圖:夜幕下的廣州祈福新邨/受訪者供圖

  曾於朱鎔基1993年考察時讚譽為「中國第一村」的祈福新邨,被視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內地第一個國際化大型綜合社區。從最早的郊區荒地發展為今天居住人口超過20萬人、常住人口超過10萬人的大型綜合社區,27年的時間讓這片福地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祈福新邨的壯大,不僅是港澳企業在內地發展的一個縮影,也見證着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巨大力量。/大公報記者 胡若璋

  作為內地最早國際化社區的締造者,祈福生活服務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廣州市工商聯(總商會)副會長孟麗紅感慨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作為中國人的一分子,也為國家的進步感到自豪驕傲!」她表示要將累積近30年的粵港融合經驗總結好,為大灣區的發展繼續貢獻智慧,為更多有志於北上發展的港青提供安居樂業的選擇。

  朱鎔基讚不浪費一分地

  1993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鎔基來到位於廣州番禺的祈福新邨視察,看着兩年前還是一片荒地,如今一排排整齊劃一的房屋拔地而起,朱鎔基感慨地說:「如果每個開發商都像祈福一樣不浪費一分耕地,我就放心了!」獲朱鎔基總結讚譽為「中國第一村」的祈福新邨,如今佔地面積已達7500畝,居住人口超20萬人,儼然一座縣城。

  「八十年代末,內地的房地產市場一片空白,和香港一衣帶水的廣州也都沒有商品房概念,更別提規模開發的小區」。孟麗紅說,選址廣州番禺鍾村開建第一個綜合社區,首先便是得益於踏着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重要節點,以及自身、海外和香港社區模式建設的經驗積累。

  「當年的政府為了大力支持企業家投資,給予了港澳僑商很多優惠條件」。孟麗紅記得,1991年,和先生接受政府邀請來到番禺考察。當時的番禺還是番禺縣,沒有商品房項目,而要考察的鍾村地塊是既不能耕、又不能種的荒郊野嶺,每畝只有幾千元的年產值。

  為了俯瞰鍾村地塊全貌,孟麗紅和先生早起爬山四五個小時,中途不時需要斧頭砍樹和除雜草,才能開闢出登山的小徑。

  超前規劃 做實細節

  在荒地上描繪一幅廣州民眾改革開放初期的幸福生活藍圖。孟麗紅說,不管是從設計規劃還是建設,細節功夫做得扎實。

  比如,在四處都是電線杆、自建房的土地上預埋電纜線路;在亂排、直排的發展初期,不顧成本建造污水處理廠等。「這些都是企業的自發行為,當時政府還沒有環保的概念。」孟麗紅印象深刻的是,廣州首份正式的房屋買賣合同,都還是自己邀請香港專業團隊前來和廣州律師事務所一起起草的。最終成為廣州房管局買賣合同的最直接的參考來源。

  超前的規劃意識,受益至今。生活其中的人感受更明顯,行走在祈福新邨內,目光所及不會有電線杆擾亂視線美感。「祈福新邨的社區居住風格像新加坡和香港,很國際化,很多配套如會所,國標泳池等都十分新潮,能在這裏有套房子特別長臉」,從暨大畢業後因為愛情留嫁廣州的香港蔡女士告訴記者,自家小姨在1991年大約只花費19萬港幣,便在祈福新邨買下一棟小洋房。

  「當年這個價格,在香港也就只能買一個公寓的洗手間」,程女士說,當時國際化的港式社區生活是很多粵港人閒話家常的話題。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