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特稿:山東五大漢 留遺囑參建醫院

時間:2020-02-07 14:20:17來源:文匯報

  五名山東工人(左起)田志陽、劉剛、孫志遠、臧濤、林大才遠赴武漢援建火神山醫院。 受訪者供圖

  「從來沒有這麼奢侈地睡懶覺了!」2月6日,這是田志陽等五人回到山東濰坊昌樂老家後被隔離的第一天。雖然只有短短數日,田志陽卻感覺恍如隔世。他笑着說起自己最初的決心:「瘟疫不除,誓不還鄉」,也笑着說起偷偷寫好的遺囑。

  「新年之際,驚聞瘟疫四起,國家欲在武漢建火神、雷神兩座醫院,人手緊缺,吾願許身報國,不負做一場中華男兒。」在這份僅有兩頁紙的手寫遺囑裡,田志陽做了最壞的打算,他說如果有個萬一,就讓兒子朝着武漢的方向磕個頭,不用為他難過。

  「支援武漢火神山醫院建設,敢不敢去?」1月26日晚,昌樂縣五圖街道潘家莊村的劉剛在一個昌樂建築微信群裡發起了倡議。「我去!」「我也去!」……短短十幾分鐘,田志陽、臧濤、林大才、孫志遠4人響應報名。當晚,一支援武漢火神山醫院建設的五人小隊成立了。也在當晚,五人快速辦理好了相關證件和手續。

  開私家車到武漢

  鑰匙、銀行卡、汽車、行車證、糧食……田志陽把所有的家當一一給妻子做了安排,自己謊稱外出幹活。1月27日早晨6點多,田志陽五人就開着一輛私家車出發了,千餘公里,十多個小時抵達武漢。翌日凌晨5時許,五人已經出現在火神山醫院建設的工地上了。

  除了田志陽是做工程監理的,劉剛等四人皆為板房搭建專業工人。板房搭建是一個多人協作的活,田志陽五人成了指導「老師」,每個人帶着一個小組,教給更多人快速熟練搭建板房。

  「每天工作18小時」

  「幹過一個24小時的班,最後收工那天幹了12個小時,其他每天工作18個小時。」田志陽說,工人們熱情高漲,拚命趕工期。一道工序沒幹完,下一道工序的工人已經等着了。「能提前1分鐘交工,就能提前1分鐘救治病人!」41歲的田志陽說,他幹過很多工程,但從來沒有像在火神山這樣令人熱血沸騰。身上的毛衣被汗水濕透了,擰乾穿上再去喝上一包板藍根。

  火神山醫院建築面積3.39萬平方米,現場足有五千到六千個工人,幾百台挖掘機同時開工。田志陽說,工地非常震撼,但又非常井然有序,每個人分工明確。李凱凱是從一名河南來的志願者,田志陽等人工作時,他就負責給手機充電,幫忙領飯、打熱水、沖泡板藍根,隔三四個小時還給大家領來新口罩。志願者們熱心的服務,讓田志陽感覺很溫暖很有力。

  田志陽說,五人中年紀最小的是臧濤,但這位1990年出生的青年卻表現得非常「硬氣」。工作第一天,臧濤右手中指就被擠在板房和吊車吊鈎之間了。手指骨折了,臧濤沒吭一聲,現場找了兩塊鋼片用創可貼簡單包紮了一下繼續幹活。

  臧濤說,自己疼得晚上一夜沒睡。「工期那麼緊,大家都在玩命幹,既然來了不能光看着,必須要堅持。」臧濤說,只有受了苦才能感受到甜,看着火神山醫院一天一個樣,他心裡有一種精神支撐,更多的是自豪。

  臧濤說,從武漢下高速時,他們出示了援建火神山的證件,一名特警向他們打了一個敬禮,那一刻他感到無比的榮幸。「再有這樣的事情我還會再來!」臧濤說,人活一輩子要做有意義的事情。

  去武漢的前一晚,田志陽看了一個視頻,裡面的武漢小女孩得了肺炎奄奄一息。他看着自己四歲的女兒,心裡動了去武漢的念頭。「我愛我的孩子,我就知道那個孩子父母的感受。那麼多人受罪,咱哪能裝着看不見,咱不上誰上?」田志陽說,武漢的源頭堵住了,自己的小家也就保住了。

  田志陽說:「我們的工作已經完成,剩下的交給醫生,中國加油!」

  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春麗 濟南報道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