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東莞太平手袋廠的車間中,女工正在埋頭工作/受訪者供圖
1978年7月,國務院頒發《開展對外加工裝配業務試行辦法》,允許廣東、福建等地試行「三來一補」,東莞是廣東五個試行縣之一。「三來」是指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而「一補」是指補償貿易,是改革開放初期一種企業合作貿易形式。文件下來不久,東莞太平服裝廠就來了第一個香港客人。如今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從206.4億美元提高到4.1萬億美元,在全球貨物貿易中的排名由第30位躍升至第1位,「中國製造」給全球消費者帶來了實惠。/大公報記者 盧靜怡
1978年7月30日,天已昏黃,四十多歲的香港信孚手袋廠老闆張子彌,站在虎門的土地,好奇地四處張望。這是他第一次來到東莞。他沒想到,24小時之後,他會在這裏簽下了300萬的合同訂單,自己也將成為內地改革開放引入「三來一補」企業的第一人。這張訂單,改寫的不僅是張子彌的人生軌跡,也為當時還是農田水鄉的東莞埋下成為「世界工廠」的伏筆。
太平手袋廠的黃金年代
東莞太平手袋廠第三任廠長唐志平回憶初次與港商張子彌相遇的情形,「穿着一身如今看來略帶土氣的西裝,梳着油亮頭髮,拿出一個黑色手袋,被幾個打扮樸素的服裝廠工人緊緊圍着」,「他什麼都不教,把包給我們看,又問我們做不做得出來。」接過手袋,一班工人心急火燎,通宵研究,嘗試用縫紉機「依樣畫葫蘆」。第二天一大早,新製的手袋就送到張子彌手上。「真是一模一樣!」他沒想到這班工人居然可以在短短一晚做出幾乎百分百接近的手袋。他立即決定拍板合作。
唐志平說,「建廠時張子彌投資了300萬港幣,並提供原材料和設備。東莞方面則出廠房、人力,只賺取加工費」。「平均20元左右的一打手袋,太平手袋廠收12元的加工費。」儘管如此,當時手袋廠的工人覺得,要還清這筆巨額設備款,遙遙無期。手袋廠在正式運作前,張子彌帶了幾個電工、技術人員進廠,簡單安裝設備。不久,他乾脆將香港整個工廠關閉,將幾百台機器用貨車都搬到東莞。「那時用的還是鎢絲燈泡,我們慣了在昏暗的小廠房裏工作。光管裝好,開關一按,當堂大亮!簡直是一個新天地!照得心裏也很光明。」
工廠還採用了張子彌提議的「資本主義」計酬方式——按件計酬,多勞多得。唐志平笑言,當時這麼做也是很「夠膽」的。「結果第一個月發工資那天,連學徒都能拿到80到110元。」很快,一車車又紅又綠、款式新鮮的手袋,從太平手袋廠沿路運往香港。1981年,也就是張子彌投資的第三年,太平手袋廠就將300萬資金全部償還清。
「東莞製造」轉型「東莞智造」
其實,張子彌在內地投資以前,因香港製造業成本上漲利潤減少,廠房處於風雨飄搖的倒閉邊緣,但轉戰內地後反而分廠開了一間又一間。每個月張子彌還會親自帶領港商來工廠參觀。港商前呼後應帶動了大批工業北移,手袋廠周邊陸續引入來自香港的印花廠、電鍍廠、模具廠、五金廠等。「三來一補」的模式也隨着港商湧入在東莞、珠三角乃至全國遍地開花。
1996年,太平手袋廠悄然謝幕。東莞也已從「無名無分」的貼牌加工轉型成為智能製造和自主品牌的中流砥柱。40年來,中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人說,是港商用手袋上的一根小小拉鏈,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