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廣東科創「政策包」料將爭取向港科研人員提供稅費優惠。圖為廣東科研人員在控制室工作\網絡圖片
粵港澳大灣區科研人員交流合作今後將更便利。廣東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第二場發布會28日舉行,廣東省科技廳廳長王瑞軍透露,正配合國家發改委組織編制「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實施方案」,方案預計最快四、五月份或年中出台。對於粵港澳三地在大灣區內實現科研合作,科研經費跨境使用、稅費優惠以及國家大裝置共享等問題一直備受關注。王瑞軍回應,針對三項問題的政策正在推進中,目前廣東正在編製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政策包」,預計也在年內出台。\大公報記者 盧靜怡廣州報道
王瑞軍表示,今年重點工作是實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科技創新行動,並為此制定方案。他介紹,廣東2017年在科技成果轉化實現大幅增長,全省認定登記技術合同逾1.7萬項,合同成交額近950億元(人民幣,下同),增長20%。廣東今年將加強與粵港澳合作,大力推進香港科學園、香港應科院、香港各高校等科研機構的先進技術成功向廣東轉移和產業化。
突破政策壁壘 促科研合作
粵港在科研合作上合作經驗豐富,然而科研經費不能跨境使用是困擾兩地科研人員的一個難題。王瑞軍認為,大灣區要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需要突破政策制度障礙,讓科研經費在大灣區內跨境流動。他透露,去年12月底,香港一家承擔國家科研項目的機構已經成功嘗試從銀行獲得從內地打入的200萬科研經費,並能順利使用。「目前科技廳、財政廳等部門都協調得很好,相信資金過境問題很快可解決。但資金過境後,科研經費管理辦法是按照香港標準還是內地模式,還需要進一步落實。」
「科研經費可跨境使用後,不僅是內地資金可支持香港創新,我們也希望香港資金能支持廣東的創新。」王瑞軍透露,省科技廳上周二與香港創新科技署及澳門科技管理部門在深圳開會,正緊密協調科研經費跨境使用如何有效協助三地創新主體發展。
為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廣東重點科研設施願向港澳開放。「無論是省級實驗室、國家級實驗室還是國家大科學裝置,我們都會對港澳和內地各城市開放。希望可藉此吸引港澳青年、創新創業者來廣東做研究。香港的博士、博士後甚至優秀的研究生都可以過來。」王瑞軍表示,廣東目前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7家、省級重點實驗室306家。此外,還有7個國家大科學裝置在廣東建設中。他舉例,廣州超算中心「天河二號」就是粵港澳科研共享合作的典型。據悉,截至2017年7月,「天河二號」已為港澳地區50餘家高校、科研機構提供服務。
爭取向港專才提供稅務優惠
「科研人員收入水平相對較高,工資扣稅較多是非常實在的問題。」王瑞軍一直關注這方面問題。他留意到,香港科技大學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唐本忠教授團隊,從去年開始已到華南理工大學工作,也將面臨稅率問題。「科研人員稅率能否優惠,突破事權不在省裏,我們會積極向上爭取。在制度沒突破前,希望可通過用人單位補貼、地方獎勵等來解決,保證港澳科研人員兩頭收入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