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港大深圳醫院風濕免疫專科團隊在實驗室查看基因測序情況\網絡圖片
「共飲一江水」的粵港澳大灣區三地市民,今後將進入大灣區「健康共同體」帶來的優質生活圈。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衛生與健康合作大會9日在廣東惠州舉行。當日,粵港澳三地為打造「健康共同體」簽署了第一批27個合作項目,涵蓋粵港澳生活飲用水監管、介入醫學、全科醫生培訓、立體醫療急救、聯合培訓護士和培訓專科醫師等各個領域,還將建設港澳醫療衛生從業人員創業就業基地。隨着這批項目落地,香港醫療業界專才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機會,粵港澳三地市民同樣可享受到三地醫療資源合作所提供的更完善和便利醫療服務。\大公報記者盧靜怡惠州報道
本次大會由廣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衛生局三方聯合主辦。從2018年起,大會將每年舉辦一屆,下一屆將於明年在深圳舉行。粵港澳三地在9日共同簽署《粵港澳大灣區衛生與健康合作框架協議》。除此協議外,粵港澳三地也對其他26個合作項目進行簽約,內容涵蓋醫療合作各個方面。
41港資醫療機構珠三角執業
記者整理發現,協議內容可分為三大類,包括人才交流培訓、醫療產業合作、三地政府聯合防控。在人才交流方面,粵港澳三地約定建立醫學人才進修、培訓基地,促進港、澳青年專家來內地交流、執業。此外,大灣區還將建設港澳醫療衛生從業人員創業就業基地,規劃創建醫學園區(醫療中心),鼓勵港澳服務提供者來粵獨資辦醫,或引入港澳資本、港澳知名醫學院校與內地法人合作辦醫。據透露,截至2017年,廣東已有港澳醫療機構共46家,港資醫療機構就佔41家。
香港特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護理和專職醫療培訓是香港的優勢,可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作出貢獻。此次大會正為粵港澳醫療衛生專家提供了合作平台。她稱,香港將推動港資私家醫院及醫療機構到大灣區內布局發展,讓大灣區市民可以享受高級醫療服務。「我們正在積極與業界聯繫,未來將與對此感興趣的私家醫院組團到大灣區考察,進一步探討合作機遇,共同推進大灣區醫療產業的發展。」
健全聯合救援病人轉送機制
在醫療產業合作方面,大灣區將組建醫養結合戰略合作聯盟,鼓勵社會力量創辦粵港澳大灣區醫養結合機構,為粵港澳居民在內地養老就醫提供更加便利條件。在粵港澳三地政府合作上,將加強信息互通,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和重大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治、傳染性疾病等防控合作和衛生應急聯動機制,健全大灣區聯合救援和病人轉送等機制。
對於粵港澳大灣區「健康共同體」的成立,世界衛生組織前任總幹事陳馮富珍建言,「健康共同體」合作定位需準確。她認為,對粵港澳三地老百姓而言,他們共同面對的是看病難、看病貴以及人口老年化等問題。她認為三地還需處理好合作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