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彭小楓(後排右二)、張翔(後排右五)、張小艾(前排左四)、范蘇蘇(後排左五)、范小軍(後排右三)與參會者在永慎圖書館前合影 大公報記者向芸攝
1935年6月,紅一方面軍攻克四川省雅安天全縣後,紅一方面軍紅三軍團十三團團長彭雪楓、政委張愛萍曾相約來到縣城裏的永慎圖書館,在幾疊報紙裏看到了大公報所刊發的中央紅軍長征和其他紅軍有關活動的報道,從此與大公報和大公報記者范長江結下了深厚情誼。本月28及29日,彭雪楓將軍之子、原第二炮兵政委彭小楓,張愛萍將軍之子、火箭軍原副司令張翔,張愛萍將軍之女張小艾,范長江之子、香港大公報「大公之友北京總會」顧問范蘇蘇,范長江之子、原總後勤部307醫院副政委范小軍來到天全縣,重訪父輩曾戰鬥過的地方。
大公報記者向芸天全報道
天全縣地處四川盆地西部邊緣、二郎山東麓,因自多雨,古稱「天漏」,易漏為全,故名天全,是進入藏區的主要通道,也是長征路上的重要節點。張愛萍將軍在《范長江紀念文集》的回憶文章裏寫道,1935年6月上旬,紅三軍團搶渡大渡河後,紅十三團攻佔了天全縣。部隊休息時,他和彭雪楓意外地發現了天全城內的圖書館。在閱覽室的地面上有一大堆報紙,張愛萍和彭雪楓每人抱了一大疊,到圖書館院子裏翻閱起來。張愛萍將軍寫道:「大公報上一則《千里江陵一日還》的通訊吸引了我。固然有游子格外鍾情於家鄉消息的緣故,但更重要的是作者瑰麗的文筆、廣博的知識及富有哲理的語言深深地打動了我。作者的名字叫長江。」
被范長江筆下文字打動
張愛萍和彭雪楓第二天又去看了一天,張愛萍還特別注意查找范長江的文章,並如願以償。「我在5月初的大公報上又看到了長江寫溏沽、煙台等幾篇文章,長江這一名字在我的印象中更深刻了。」不僅如此,彭雪楓和張愛萍還將大公報上所刊發的中央紅軍長征和其他紅軍活動的相關報道,及時向中革軍委(1931年11月成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報告,與中革軍委從其他渠道獲知的有關紅軍的消息相印證。
范蘇蘇說,1935年的這次閱讀,是張愛萍將軍與父親「神交」的開始,但直到1942年8月,兩人才在新四軍軍部見了面。「父親與彭雪楓將軍第一次見面則是在1937年『七七事變』前後。當父親提出大公報準備派記者隨八路軍採訪時,彭叔叔打電報到延安請示毛主席,毛主席回覆歡迎大公報派隨軍記者。」
天全建設新縣城後,老縣城很多建築都被拆除,當年圖書館原址亦一時成謎。「我最早是1998年來過天全,之後又來了很多次。每次爸爸都要打電話給我,囑咐找一找那個圖書館。」在採訪中,張小艾感謝了很多幫忙尋找圖書館原址的人,其中就包括四川省政協原副主席解洪。
「我每次到北京去看望張愛萍將軍時,他都會提起家鄉院子裏的大黃桷樹和天全的圖書館,還多次拉着我的手說一定要想辦法把這個圖書館找到。」解洪說,張愛萍將軍是四川達縣人,正是老人家對家鄉人的這份信任和囑託,讓他一直不敢懈怠。「一座小城,一個小廟,一個圖書館和一張報紙,兩個將軍在天全看報的故事,這只是長征路上的一個點滴。」
解洪回憶說,他們就憑着張愛萍將軍提供的一些線索,比如路途中經過了哪些地方、大概在縣城的哪個方位等,想方設法地尋找着。
尋覓八年終得償所願
直到2006年,天全縣開始修縣志,才終從一本縣志裏找到了當年圖書館建址於吉祥寺的記載,當時吉祥寺正在修復中。張小艾說,雖然很遺憾父親沒有等到找到圖書館,但母親還是很高興,並在父親和彭雪楓叔叔的名字裏各取一字,題寫了「愛雪圖書館」,作為對那段歷史的記憶。彭小楓表示,父親和張愛萍叔叔在天全的故事,讓他們來到天全,都有回家的感覺。「圖書館重新修建,還特地修了張愛萍和彭雪楓一起看大公報的雕像,是非常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