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14年4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中國億利資源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區確立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 網絡圖片
【大公報訊】記者譚笑北京報道:六集電視紀錄片《輝煌中國》22日播出第四集《綠色中國》。從海拔6000米的高原到南海300米以下的海底,從大興安嶺的密林到華北大地,《綠色中國》講述的綠色發展故事,是五年來真真切切發生在中國百姓身邊的巨大改變。「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五年,綠色發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一個天藍、地綠、水清的中國,正在重回身邊、重現眼前。
西藏的瑪旁雍錯是中國目前實測透明度最大的湖,保持湖水清澈的秘密是濕地保護員的辛勤勞作,五年來有3萬多頭牛羊退出這片濕地,肥沃水草地成為野生動物天堂,多年不見的西藏「吉祥鳥」黑頸鶴也回來築巢。
近年來,中國在修復海洋生態總投入已超過1100億元人民幣。在治理土地荒漠化上,中國走在世界最前列,中國沙化土地年均縮減1980平方公里,提前實現聯合國2030年沙化土地零增長的奮鬥目標,獲聯合國稱許為全球沙漠治理典範。
為摘掉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帽子,山西省太原市大刀闊斧改革,斥資10億、只用一年將全市出租車變成電動出租車,讓太原的藍天越來越多。河北省第二測繪院飛行員吳剛在白洋淀的測繪工作中體會到,兩年前白洋淀上空總感覺「霧蒙蒙、灰塵大」,這兩年天晴了、藍了、水綠了,讓人「豁然開朗」。
從2013年開始,中國以前所未有的政策密度向污染宣戰:「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接連出台,白洋淀只是其中一個縮影。全國空氣質量達標城市從3個增加到84個,去年全國優良天數比例達78.8%。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的根本之策。每個中國人都在成為綠色生活的主角:從塑料袋到環保購物袋、「光盤計劃」、共享單車帶來的出行環保、紙巾變成手絹、膠帶寬度縮減……從盼溫飽到盼環保,綠色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