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在新疆喀什,糉子備受各族群眾喜愛。在當地賣糉子的阿不都克熱木.買買提表示,糉子在當地至少擁有400年歷史/新華社
透過「一帶一路」既能引進來,又能走出去─貿易如是,美食亦不例外。有一種說法稱,世界上凡有華人足跡的地方,都能感受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通過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的烹飪原料、烹飪技法、傳統食品、食風食俗等傳到世界各地,對各國飲食文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就開始了飲食文化的對外傳播。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通過絲綢之路同中亞各國開展了經濟文化的交流活動。除了從西域引進了胡瓜、胡桃、胡蘿蔔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薑、茶等物產及飲食文化傳到了西域。東漢年間,漢光武帝劉秀派伏波將軍馬援南征,到達交趾(今越南)一帶。大批漢朝官兵在當地居住,將端午節吃糉子等食俗帶到當地,至今越南和東南亞各國仍然保留着吃糉子的習俗。
受中國飲食文化影響更大的國家當屬日本。公元八世紀中葉唐朝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帶去了大量中國食品,如乾薄餅、乾蒸餅、胡餅等糕點,還有製造這些糕點的工具和技術。日本人開始使用筷子吃飯,將點心稱為果子並依樣仿造,至今仍稱豆醬為唐醬、辣椒為唐辛子。
中國美食豐富世界人民餐桌
泰國也深受中國飲食文化影響。伴隨着海絲貿易日益活躍,中國廣東、雲南、福建等地的居民大批移居東南亞。泰國人的米食、掛麵、豆豉、乾肉以及使用的羹匙等,都和中國有許多共同之處。中國移民還把製糖、製茶、豆製品加工等生產技術帶到泰國,促進了當地食品業的發展。
另外,前往印尼的中國移民也向當地人提供了釀酒、製茶、製糖、榨油、水田養魚等技術,並把中國的大豆、扁豆、綠豆、花生、豆腐等引入印尼,極大豐富了當地人的飲食生活。
而菲律賓人則從中國引進了白菜、菠菜、芹菜、萵苣、梨、香蕉、檸檬等蔬菜和水果。他們大多愛吃中國飯菜,如米線、春餅、叉燒包、烤乳豬等,使用的炊具也是中國式的尖底鍋和小煎平鍋。
美食研究學者勞毅波指出,伴隨着海外貿易發展的還有飲食文化、生活習性的交流。「一帶一路」將世界各地的文明古國連接在一起,給世界各族人民的文化融合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記者 鄭曼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