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六旬護林員守護東江源37載

時間:2017-06-28 03:16:28來源:大公網

  圖:三百山護林員龔隆壽護林37年,共走了10萬餘公里,半生的時間都奉獻在保護東江水源\大公報記者王逍攝

  發源於江西省贛南地區的東江是香港重要飲用水源,水務署年報顯示,2015年香港總耗水量中百分之六十二來自東江水。與香港高度繁榮不同的是,400多公里之外的東江源——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卻是一處青山綠水、雲霧繚繞的「人間仙境」。這裏的180位護林員,每天巡護一草一木一方水,守護東江源頭。58歲的龔隆壽是當地三百山鎮虎崗村村民,負責巡護東江源頭三百山一帶,護林已有37載。被問及守護東江源的意義時,老龔驕傲地說:「我們從小知道,這裏的水是要流到香港的,意義非常大!」\大公報記者 王 逍

  一套迷彩服、一雙解放鞋、一隻電喇叭、一個挎包,是龔隆壽巡山護林的行頭。他說:「我沒有周末,看天氣上班,每天工作至少8小時。天氣惡劣時,我就在家門口遠望山上的情況。在森林防火期(每年10月至翌年4月)或者遊客高峰期,我是一定要上山的,而且做事要認真仔細。」

  一年巡山三百日

  早晨七點左右,龔隆壽就騎這摩托車前往三百山,在山上,他主要用電喇叭宣傳源區管理規定、防火知識,勸阻任何損壞源區環境的行為,並查看是否有病蟲災害,第一時間清除隱患。如發現火情要及時報告,協助撲滅火災與案件查處。此外,他還要負責制止亂捕亂獵國家和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

  中午,他就用暖水壺泡麵或者泉水配餅乾填飽肚子。休息之後,再巡山一次。下午五點才能下山回家,遇到遊客多的時候,停留時間還會更長。

  山裏毒蛇、蚊蟲多,護林員要做好防護措施,還要知曉自救方式。老龔說:「早年沒有手機的時候,遇到危險,就很麻煩。我比較幸運,就是踩在青苔上摔過幾次,一瘸一拐回家,修養一段時間就好了。」如今,他一年至少有300天在山上,目前一年工資和補貼不超萬元,遠不及家裏橙子大豐收時年入十萬元。

  老龔告訴記者,別看現在全鎮老少幾乎都知道自己是護林員,有領導表揚,記者採訪。以前護林員卻是一個被嘲笑的職業:「一方面,護林就要阻止鄰里鄉親上山砍柴,要得罪人;另一方面,早年義務護林,不但辛苦還收入少。」

  為工作受盡親友誤解

  原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地人上山打獵,砍柴做飯,燒柴取暖,賣樹補貼家用。老龔護林打破了「靠山吃山」的模式,讓鄉親們在很長時間內難以接受,甚至敵對。他回憶道:「曾經一個老表在山上砍柴,我不顧情面去阻止,老表就氣得直罵我,有時還罵我全家。我理解大家的心情,就用國家政策、為子孫積福、為香港同胞做貢獻開導他們,還教他們種果樹來發家致富。還好,他們沒有打我。」

  過去的30多年間,最初一批護林的同事不少已因年紀大或收入少等原因陸續離開護林的崗位,老龔說自己也曾有過掙扎和迷茫:「我是雷達兵出身,體力好,會開車,也想過轉行去開大貨車。家人也勸我,何必去做吃力不討好的事。特別是,白天聽到罵聲後,晚上躺在床上時,睡不着,越想越不是滋味。一覺醒來,我又趕早起來去巡山了。就這樣,我一下子堅持了37年,也沒什麼後悔的。」

  話鋒一轉,他指着四周層巒疊嶂,開心地說:「你看,三百山的環境多好啊,這都是鄉親們的功勞。現在,山路比以前好走多了,老表們的環保意識也比以前強多了,我的收入也比以前多多了。保護東江源,儘管辛苦,但是能讓香港同胞喝上更好的水,我的心裏是非常欣慰的。只要體力好,國家還需要我,我就會一直做下去。」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