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潭門是國家一級漁港,有漁船1000艘,漁民6000多人\大公報記者何玫攝
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海南島既是中外商船往來東西方的中繼港、避風港,又是內陸、東南亞國家及本島物產的重要中轉集散地。千百年來,瓊海潭門漁民終年航行於浩瀚的南海,被稱為自古以來唯一不間斷連續開發南海諸島的特殊群落,成為中國對於南海主權最有力的佐證。在當今「一帶一路」建設的背景下,有「千年漁港、南海之門」之稱的潭門及附近的博鰲鎮正煥發出新的生機,作為國家新絲路公共外交平台的作用亦日益凸顯。\大公報記者 何玫、通訊員 安莉
在今年南海伏季休漁之前,記者前往瓊海潭門鎮探訪了從南海歸來的漁船。那天的潭門港顯得比平時熱鬧,碼頭上聚集了許多翹首等待親人回家的婦女和孩子,魚販的吆喝聲與各種機器的轟鳴聲交織在一起,四處洋溢着親人團聚的溫情和漁獲豐收的喜悅。
礁盤作業 世代相傳
當記者見到瓊.瓊海003168號船長盧老大時,他手裏正抓着幾個海螺,樂呵呵的從遠處走來。盧老大告訴記者,他們剛從西沙趕在休漁前回來,此次除了各種魚類外,他們還撈了不少貝類。
五十四歲的船長詹道武已有近四十年的行船生涯,經歷過大風大浪無數兇險,臉上卻寫滿自信和從容。詹道武表示,自古以來,潭門漁民祖祖輩輩闖海採用的是「礁盤作業」的獨特方式,簡單地說就是漁民僅戴着一副潛水鏡和呼吸管,能潛到水下二十至三十米深處的礁石上,抓捕吸附在礁石上的龍蝦、螃蟹等海產品。
六千漁民常年闖海
中國對南海的發現,可追溯到東漢時期的《異物誌》,其中對南海諸島就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的記載。一二七九年,元代著名天文學家郭守敬進行「四海測驗」時,在南海的測量點就是黃岩島。潭門是通往南沙最近的一個港口,到黃岩島海域捕撈作業的漁船,九成以上都是潭門鎮的漁民。千年漁港潭門是國家一級漁港,面積九十平方公里、人口三萬多人,漁船一千艘,漁民六千多人。
無論是古代的還是二十一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海南島都是其中的重要一環。與潭門一橋之隔的博鰲鎮,是我國唯一定期定址國際性論壇組織——博鰲亞洲論壇永久性會址所在地。博鰲亞洲論壇二十六個發起國中,二十一國地處新海上絲路範圍,五國地處新陸上絲路範圍。據悉,自博鰲項目論壇啟動以來,十多年過去了,博鰲論壇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亞洲達沃斯」。據統計,每年論壇年會中國領導人出席外事活動平均有三十至四十場左右,近幾年的論壇每年均有十批次左右的外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出席。海南省外事僑務辦公室主任王勝表示,在論壇強大外交效應帶動下,海南從地方層面有力服務了國家總體外交,成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亞洲臨海諸國之間的聯繫將愈加緊密,彼此之間的協商與溝通會日益頻繁,博鰲論壇作為亞洲國家新絲路公共外交平台的作用將日益凸顯。
二○一五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召開之時,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等還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讓古絲綢之路煥發新的生機活力。這些都足以表明博鰲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