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面臨的問題與挑戰,被濃縮進了15日的兩個多小時裏。李克強總理回答的十幾個「問題」,也正是目前中國最亟待解決的「問題」。從經濟增長、匯率下跌、霧霾污染、淘汰產能,到中美關係、朝核問題、逆全球化、南海局勢,內外交織,不一而足。
今年是中國發展承前啟後的重要一年。回顧來看,去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國際舞台「黑天鵝」不斷,逆全球化和保護主義抬頭,中國頂住了國內外的重重壓力;前瞻而言,今年是本屆中央政府收官之年,十九大的召開,「一帶一路」高峰論壇、金磚峰會的舉行,建軍90周年及軍改任務的推進,各項改革的攻堅深化,以及民生的改善、法治的健全、社會的穩定,都是艱巨的考驗。
今年的兩會,向世界傳遞了中國的恆心與信心。在15日的記者會上,李克強回答的一個問題引爆網上刷屏。那就是針對70年住宅土地使用權到期續期問題,他沒有「耍太極」說場面話,而是給出了極富含金量的答案「國務院已經責成相關部門就不動產保護相關法律抓緊研究提出議案」。他並再次強調「有恆產者有恆心」。
百姓安居方能樂業,廣廈萬間才能換來寒士歡顏,政府保護民眾的恆產,既可換來民眾安居樂業的恆心,亦表現了與民休戚、同舟共濟的恆心,這正如李克強所言,「為政之要就是要捨小利、顧大義、順民心」。
兩會還通過了《民法總則》,朝向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編纂民法典的目標邁出了堅實一步。這是民法典中最基礎、最通用的部分,對未來民法典各個分編的編纂有統領作用,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和「護身符」。政貴有恆,法貴恆常,一個大寫的「民」字,映照出了依法治國、以民為本的恆心。當然,今後施政的關鍵還在於要尊崇法律、落實法律,讓老百姓在現實中感受到公平與正義。
而面對外界對於中國經濟增長的擔憂、對全球化前景的疑慮,李克強表達了明確的信心:經濟在中高速行進當中會繫緊安全帶,不會讓風險「急性發作」;有智慧管控好中美分歧;用開放抓住全球化的機遇;人民幣匯率會保持基本穩定……這種信心有着具體的數據做支撐,中國財政赤字率不超3%,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在13%,外匯儲備充裕,足以支付進口和滿足短期償債需要,各項指標均優於國際標準。
有了這種底氣,「中國崩潰論」、「中國經濟硬着陸論」可以休矣;有了這種恆心和信心,中國就能行穩致遠,做到亂雲飛渡仍從容,任爾東西南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