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不少港商反映內地經營成本逐年上漲「吃不消」,廣東最新出台新政為企業減負。圖為珠三角一家港資企業生產車間\大公報記者盧靜怡攝
在粵投資的傳統港企經營艱難困境有望突破。廣東省人民政府3月最新出台《廣東省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將為企業「降成本」定為目標,提出在2年內為在廣東經營的實體企業年均減負約達2000億元人民幣(約為2250億港元)。記者梳理《方案》發現,廣東將用「6大招」為企業減負,港商最為關注的稅費、「五險一金」繳付比例等都將下調,其中,最低工資從「2年一調」暫緩為「3年一調」。有港商認為在目前不景氣的大環境下,新政策有如「及時雨」。\大公報記者盧靜怡廣州報道
《方案》提出企業「減負」時間表,在1-2年內,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將取得初步成效,幫助企業年均減負約2000億元(人民幣,下同)。用3年左右時間使實體經濟企業綜合成本合理下降,企業盈利能力明顯提升,形成企業發展與宏觀經濟發展良性循環的格局。
確保稅負只減不增
廣東省政府最新《方案》從六大方面為企業減負,港商關注的各方面都有所觸及。在稅費方面,《方案》承諾,將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對於省一級的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將「零收費」,對於目前存在行業協會、商會和第三方評估的組織收費將進行全面清理。
節節攀升的人工成本也是珠三角港商多年「心患」。為此,「人工成本上漲得到合理控制」也列入《方案》中。廣東省政府表示,企業「五險一金」繳費佔工資總額的比例合理降低。廣東會逐步將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從20%降低至14%,此比例為全國最低。而員工的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也一律為不超過12%。
除了減少資方替員工購買「五險一金」比例外,廣東省政府還將進一步完善最低工資調整機制,將現行最低工資標準由兩年至少一調改為原則上三年至少一調。
在降低融資成本方面,《方案》表示將逐步降低企業貸款、發債利息負擔水平,而融資中間環節的費用成本也將會合理降低。為此,廣東將支持商業銀行通過增資擴股、發行二級資本債等方式補充資本,增強對實體經濟的信貸資金投放能力,實現「放水養魚」。此外,對於企業經營過程中的「用能用地」成本、物流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都將明顯降低。
港商感喜出望外
不少廣東投資的港商對這份「減負」方案感到喜出望外。港商、東莞市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黃日榮認為,目前在廣東經營的稅費已佔企業成本約20%,算是偏高。現在新政節倡「降成本」,港商有更多資金和精力投入轉型升級。
另一位在虎門投資的港商陳先生說,「五險一金」比例降低是實在的「減負」。不過「最低工資暫緩調整」對港企而言作用不大。「珠三角員工薪酬早已市場化,超過政府指導的最低工資。現在僧多粥少,企業不漲工資就只能『招工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