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廣東「出重招」獎勵轉移企業,圖為粵西北不銹鋼企業/大公報記者方俊明攝
近年來,珠三角港企等企業遷往東南亞呈現增多趨勢。為吸引企業向粵東西北地區梯度轉移,下月起實施的新政策,投放210億元人民幣(約237億港元),讓包括港企在內的有關企業即享「真金白銀」產業共建財政扶持。其中,企業進入粵東西北的省產業園投產起第1到3年,單家企業獎補金額為該企業當年度財政貢獻量40%,相當於可減稅四成。大型企業及子公司按在園區內實際新增固定資產投資額不超過30%比例,按年度予以獎勵,每家累計最高可達1億元人民幣(1.13億港元)。/大公報記者方俊明廣州報道
隨着近幾年珠三角的人工、租金和原材料等成本不斷上漲,部分港企開始轉移到成本更低廉的東南亞地區。香港工業總會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其會員企業約有5%至10%已經或者正在撤離珠三角。為吸引珠三角企業「留在廣東」,向粵東西北地區梯度轉移,《廣東省財政廳關於支持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產業共建的財政扶持政策》近日正式印發,政策實施年限為2017年到2020年。省財政廳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財政扶持政策一大亮點,便是統籌安排210億元(約237億港元)從兩方面扶持利益各方:一是對省內產業共建給予「普惠性獎補」和「疊加性獎補」,二是實行產業共建項目經濟利益雙方政府共享,強化產業跨區域對接和產業協同發展。
較多惠及「出走」港企
其中,「普惠性獎補」是引導珠三角企業的加工製造環節,增資擴產、轉型升級項目,以及加工貿易企業、配套企業等向粵東西北梯度轉移,並給予財政資金獎補。廣東省財政廳負責人分析說,「普惠性獎補」是參照國家中西部所得稅優惠政策(對鼓勵類產業減收按15%稅率徵收之企業所得稅)的基礎上再加大力度。企業進入粵東西北地區的「省產業轉移工業園」,投產起第1到3年,參考企業當年實際繳納入庫的企業所得稅額及增值稅額,單家企業獎補金額為該企業當年度財政貢獻量的40%,第4到5年比例為20%。
「『普惠性獎補』政策將可惠及較多有意轉移的珠三角港企。」香港工業總會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珠三角如東莞的人工成本比東南亞高10倍左右,即使在粵東西北的人工成本也要比東南亞高出不少。最困擾珠三角港企的問題是內地稅費項目繁多,徵費率又高,令企業負擔沉重。「今次『普惠性獎補』政策,相當於為企業在五年間減稅20%到40%,對於轉型升級中的港企是一大喜訊」。
港企「回流」添誘因
相比現時東南亞不少工業區,粵東西北在基礎設施、供應鏈等均更完善。香港工業總會有關負責人坦言,近年轉到東南亞的港企大多數為部分轉移,仍以珠三角作為主要生產基地,並利用珠三角工廠支援和調度設在海外的分廠營運。「因此,若粵東西北有更優惠政策,就可吸引港企『回流』」。至於留在廣東的港企,加強自動化生產、產品設計及研發是未來三五年主要經營策略。這些具備較強創新能力的港企,若遷移到粵東西北區,則可在「普惠性獎補」基礎上再獲「疊加性獎補」。譬如,大型企業在粵東西北「省產業園」投資(控股)製造業企業,按在園區內實際新增的固定資產投資額不超過30%比例按年度予以獎勵,每家累計最高不超過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