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英國商人威廉.希克為之驚嘆的「珠江上船舶運行忙碌的景象,就像倫敦橋下泰晤士河」,如今在十三行博物館內重現 大公報記者黃寶儀攝
廣州與海上絲綢之路可謂源遠流長。早在秦漢時期,廣州已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唐代《廣州通海夷道》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航線,明代廣州是中國朝貢貿易第一大港,清代十三行是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巔峰。廣州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亦基本圍繞着珠江發生,而位於珠江畔的十三行博物館、粵海關博物館、廣州郵政博覽館、廣州錦綸會館、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和沙面等更形成一個博物館群。目前,這些「海絲」瑰寶將根據規劃,聯合打造成一個世界級的文化旅遊區。
十三行博物館是重點建設項目之一,選址在當年十三行貿易核心區的文化公園地塊「原址重建」,佔地306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090平方米,現館藏文物1600多件(套)。十三行博物館已於近日低調迎客,記者現場採訪時發現,博物館整個設計以遠航商船為主題,展出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獻史料和海內外遺存的文物,系統地展示十三行作為中國對歐美「唯一通商」貿易口岸的百年歷史盛況。
電子版清海關「現場辦公」
離開十三行博物館,向南走大約100米,就是目前內地唯一海關博物館──粵海關博物館。設立於1685年的粵海關,是中國最早的海關之一,也是一口通商時期中國唯一署理進出口貿易的海關,是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課題。在粵海關博物館內,「清初粵海關驗船」的多媒體場景最為過癮,每當洋船靠岸,眾多「電子版」清朝海關官兵紛紛出動,「現場辦公」,重現了當時海關工作的全過程。
而離十三行博物館不遠處,亦有「露天博物館」之稱的沙面,這裏曾是十三行商人們放置貨物的場所,百年來曾有十多個國家在沙面設立領事館,滙豐銀行等九家外國銀行、四十多家洋行在沙面經營,其中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築就有53棟。沙面已成為中國近代史與租界史的縮影,島上歐式風情建築形成了獨特景觀,為沙面打上海上絲綢之路的烙印。
根據荔灣區規劃,將重點打造十三行博物館,與周邊相鄰的粵海關博物館、廣州郵政博覽館、廣州錦綸會館、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和沙面,形成一個珠江畔的博物館群,打造成為世界級的文化旅遊區。
荔灣區政府表示,將投入6200萬元人民幣(約為6971萬港元)用於該項目,從細節入手提升城市和文化品質之餘,同時彰顯廣州作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和全球經濟貿易中心的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