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用電需求日增,在哈爾濱,哈電國際工人按海外訂單要求製造汽輪機主機/資料圖片
【大公報訊】記者張帥北京報道:IMF上月最新報告對全球經濟增長預期進一步調低,加之稍早英國「脫歐」等因素的影響,世界經濟全球化格局看來正在逐步降速。18日,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舉行的第一期「世界經濟季度談」上,多位北京智囊表示,經濟全球化趨勢目前並無改變。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長洪表示,經濟全球化總趨勢不變,但面臨減速轉型新階段。首先,生產力最活躍的因素並沒有消極,仍然在發揮着作用,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新技術突破,已在各領域呈現生命力,並不斷開拓網絡經濟新空間;其次,從分工來看,新的國際分工體系正在形成,將推動原來全球價值鏈、供應鏈的強化;另外,現在服務平台企業由更多的企業和個人共同完成,將彌補原來經濟全球化普惠性與共享性的缺失。
「一帶一路」促增長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社會發展基本面雖長期趨好,但仍面臨下行壓力。裴長洪指,中國於上一輪全球化過程中成最大加速器,現在中國優勢因素弱化,世界經濟全球化自然跟着減速。當前,「一帶一路」展現的願景是未來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新潮流,若人民幣能夠作為發展中主權國家貨幣參與全球資源的配置,那麼全球化的樣式將發生變化,在此過程中,中國能不能把其他國家拉進來是一大考驗。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晉平表示,過去全球化是在WTO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主導下的全球化,未來全球化主要特點恰恰是以一些跨區域的高水平區域經濟一體化為主要方式之進程,主要推動力量來自這些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框架,像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及歐美自貿協定(TTIP),在一定意義上或成新時期全球化一個主要方式。
同一場合,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張永軍表示,中國提出「一帶一路」,還倡議建立亞投行、金磚國家銀行這樣一些金融機構,在全球範圍內有助於更好地配置長期資本,有利於提高全球範圍內資本配置效率,對全球經濟增長有望起到較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