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席仲裁員、加納籍法官門薩(Thomas Mensah)
現年84歲,1996年至1999年出任國際海洋法法庭首屆庭長,門薩為國際海事專家,曾參與過國際海洋法法庭的孟加拉與緬甸的劃界案,以及常設仲裁庭的孟加拉與印度的海洋爭議。
2.德國籍法官沃爾夫拉姆(Rudiger Wolfrum)
1996年起即為國際海洋法法庭的法官,曾擔任門薩的副庭長,沃爾夫拉姆於2005年至2008年獲選為國際海洋法法庭的庭長,現為德國國際法協會的會長。他是菲方指定的仲裁員。
3.波蘭籍法官波拉克(Stanislaw Pawlak)
由於中國大陸拒絕參與仲裁,柳井俊二指派波拉克作為中方仲裁員。他從2005年10月起即是國際海洋法法庭的成員,曾任波蘭駐聯合國大使,1985年曾率領波蘭代表團與蘇聯談判海域劃界事宜。
4.法國籍法官柯(Jean-Pierre Cot)
曾是歐洲議會的議員,2002年起為國際海洋法法庭的法官,2008年至2011年任海洋環境爭端分庭的庭長,也參與過國際法院多宗領土爭議以及劃界案,如喀麥隆對尼日利亞的邊界糾紛、羅馬尼亞對烏克蘭的黑海劃界案等。
5.荷蘭籍法官松斯(Alfred Soons)
烏得勒支大學國際法教授,曾任荷蘭國際法協會的會長、荷蘭外交部公共國際法常設諮詢委員會主席。他參與了「北極日出號」案、馬耳他對聖多美普林西比的油輪爭議的仲裁。
(記者李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