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人民日報6日發表《美國不要在南海問題上衝撞底線》評論文章指,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的任性之舉或許可以製造轟動一時的效應,但任何事情都是有底線的,一旦玩過了頭就要付出代價。
文章指,7月5日,中美智庫南海問題對話會在華盛頓舉行,這場對話會來得很及時,對於美國戰略界人士更清醒認識中國維護自身正當權益的意志和能力、更理性思考美國在南海問題上所應扮演的角色,客觀上都會有幫助。南海問題本不是中國同美國之間的問題,但過去幾年的事實清清楚楚表明,正是身為域外國家的美國把南海問題當作推進自身戰略目標的現實抓手,才導致南海局勢不斷趨向緊張。
文章稱,2009年夏天,時任美國國務卿在東南亞高調宣布「美國回來了」。自此以後,美國高官在各個場合渲染南海問題,對中國合理主張說三道四,極力推動菲律賓等地區國家站出來給中國製造麻煩。美國所言所行,大大加劇了南海地區和平穩定面臨的現實風險。然而,製造事端者理應搞清楚,中國捍衛自身利益的決心和能力只會因此而進一步增強。
美應從大局出發重估政策
此次對話會上有一個分議題聚焦該如何不讓南海問題定義中美關係。南海問題演進到當下這個階段,美國尤須從中美關係發展的大局出發,對自身南海政策做一番重新評估。是及時加強風險管控,避免事態進一步走向惡化,還是繼續搞「邊緣政策」,企圖靠施壓把中國嚇唬住?中國希望美國做出理性選擇,但也對美國可能的任性之舉有足夠的防範。
文章指,在南海問題上發揮建設性作用,是美國應該作出的選擇。一直以來,中國堅持以長遠的眼光和戰略的視野把握和推進中美關係,主張以建設性方式管控兩國間的分歧。然而,如果美國不計代價地選擇施壓唬人的「邊緣政策」,那麼結果只有一個,即美方為南海局勢可能出現的進一步緊張承擔全部責任。
文章稱,參加此次對話會的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史文此前曾在文章中寫到,南海問題上「此起彼伏的爭端」可能會「對中美關係造成永久性損害,造成亞洲地區的局勢動盪」。考慮到中美兩國在地區格局中的影響力,這樣的警示恐怕並不是聳人聽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