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你好,我的大夫》 勇闖未知路 醫病先醫「心」

時間:2023-10-12 04:02:19來源:大公报

  圖:劇集《你好,我的大夫》題材新穎,聚焦中醫病案。

  TVB劇集《你好,我的大夫》題材新穎,聚焦中醫病案,收視不俗,首周播放錄得最高22點,中醫話題成功「入屋」。\沐子雅

  據悉,《你好,我的大夫》劇組做了大量準備工作,監製方駿釗和編劇團隊用上兩三個月時間,走入香港中醫師的工作與生活。劇裏大部分故事改編自真實病例以及書中案例,加上有專業中醫顧問嚴格把關,可謂誠意滿滿,接地氣,具有現實參考作用。

  中醫師成長印記

  香港職業劇最大的成功點,就是通過個案講劇情,通過人情講人心。《你好,我的大夫》亦是這樣,通過飛機上急救、針灸治療失聲歌手,濫藥少女、面癱女孩、痙攣症等個案,講述了一個個使用中醫治療的案例,當中也穿插了不少小案例。短短前十集的劇情緊湊,拿捏得當,科普中醫知識之餘,深入病人內心,除了展現當代中醫的治療手法,更是講述中醫如何治人心。

  全劇以何廣沛、蔡思貝為主角,起用一眾新生代演員,以一群年輕人學做中醫的故事,通過劇中人的成長,當中有矛盾,有掙扎,有徘徊,但他們仍然堅守初心,守正創新,弘揚中醫療法,傳承中醫精神,也展現新一代年輕人對中醫的熱誠與敢於擔當。

  規矩重要還是病人重要?中西醫協作是該劇的最大看點。有別於以往TVB的職業劇,以西醫題材居多。《你好,我的大夫》將極具衝擊點的「中西醫協作」搬上熒幕,出現不少中醫與西醫爭辯的場面。劇中也不斷有人拷問:年輕人能否當好中醫師?而一群對中醫有熱誠的年輕人,努力克服一個個難題,最終獲得病人的認可、家屬的理解。

  為傳承更為傳揚

  「大夫」一詞,是古時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它本是官名,宋徽宗時期將醫官放到大夫官階下,從那時起,北方人將醫生尊稱為「大夫」。《你好,我的大夫》在傳承和推廣中醫知識和文化方面,起到另一個作用。尤其在先進的城市走中醫發展道路,推廣中醫,需要面對不少問題。除了在行動上要推廣,在觀念上也需要推廣。

  劇中,名國醫段戰華(杜燕歌飾演)有一幕提到,香港一個先進城市,但中醫的醫療環境,不像在內地可以通過西醫檢查。正是如此,逼着年輕中醫師回歸基本,鑽研和重溫中醫典籍。比起說教的方式,劇集通過年輕醫師如何努力去打破障礙,運用創新的思維,大膽嘗試去突破傳統,推動中醫在時代變遷中的傳承和創新。

  傳承是繼承中醫的精神,傳揚是為了推動中醫文化走得更遠更深。《你好,我的大夫》除了有案例說中醫之外,還呈現出當代中醫的新面孔、新環境,通過劇集傳遞出一種聲音,其實睇中醫也可以很方便。

   為了推廣中醫治療的與時俱進,劇中的中醫診所環境與西醫的無異,醫療設備工具等齊全,打破過去中醫診所的固化形象,不同於以往的百子櫃和一包包的藥材,當代中醫配以藥粉形式,讓病人服用起來十分方便。

  病人福祉放首位

  整體來說,《你好,我的大夫》情節新穎,故事結構具有典型性,當中滲透了人物情感、中西醫衝突、醫者與病人的互相成就,塑造中醫為取得世人認可的抗爭過程,體現大醫精誠的理念,凸顯出中醫在醫學裏的存在價值和意義。正是一群充滿熱誠的年輕人,為夢想、為初心,去追尋中醫之路,為中醫正名,傳遞出信念,希望以後中醫在行醫之時不再有任何顧慮,能真正把病人福祉放在治療的首位。

  每一個案例、每一個角色背後,都有深刻的反思含義,正如劇中出現的治病觀念「醫不叩門」「貧富雖殊、藥施無二」「未醫彼病、先醫我心」等等。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