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愛國電影公司的長鳳新,在五六十年代曾輝煌一時,雲集了鮑方、任意之、陳靜波、夏夢、傅奇、石慧等一批著名電影人。然而伴隨社會環境的改變,六七十年代長鳳新製作的電影數量銳減,加之競爭對手日漸強大,長鳳新的電影不再受到香港市場的歡迎。
一九六八年,施揚平從著名的愛國學校培僑中學畢業,那年長鳳新基於發展需要,要辦一個訓練班,在全港愛國機構中尋找年輕的演員和編劇,「因為我在學校的時候經常寫稿,還投稿給《文匯報》,學校將我介紹給電影公司,我就作為編劇學員進入到長鳳新的訓練班。」
經過多年磨損,當時三個公司分開來看,每個公司的力量不夠;而電影《少林寺》的巨大成功,證明了由長城、鳳凰、新聯聯手合作的可行。施揚平回憶,電影上映期間,廖承誌在廣州召集了一個關於長鳳新的會議,就提出關於新的形勢下,長鳳新如何走下去的具體建議,「其中一個,就是三個公司聯合起來,可能可以更有效地運用大家的力量。」
銀都機構成立後,在兩地電影之間長期起到橋樑作用,不僅協助《秋菊打官司》、《英雄》等內地導演的電影海外發行,也幫助《一代宗師》、「竊聽風雲」系列、「掃毒」系列等香港電影的內地發行。
在施揚平看來,香港電影的未來,一定和國家聯繫起來。他強調:「我們當然希望香港電影能保存下來,但它市場小,在因地制宜的同時,也要重視內地巨大且還在飛速發展中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