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工業旅遊\「三堂經濟」的變遷

時間:2019-04-26 03:17:15來源:大公報

  圖:東莞的工廠已紛紛轉型

  從香港西九龍站出發,乘坐高鐵大概半小時左右便抵達東莞虎門站。「塑膠模具製品廠」、「五金製品廠」……在飛馳的列車窗口上,一路可看到印着繁體字、略有褪色的廠房招牌,其背後是大片密集的廠房和公寓。這是很多人初到「世界工廠」時所留下的最深印象。

  改革開放初期,不少港商、外商前仆後繼湧到東莞投資設廠。以農業而聞名的東莞,如何在一夜之間變出了無數的廠房?記者在東莞虎門鎮大寧村史展覽館找到了答案。

  在一張泛黃的老照片上,張氏宗祠變身車間,一台台縫紉機整齊地排列着。原來,不論是飯堂、祠堂還是會堂,對於當時東莞人來說,任何一個可以容得下機器的地方,都有可能被靈活改造為工廠。這就是被東莞人常掛在口邊、引以為豪的「三堂經濟」。

  東莞人就是利用祠堂、飯堂、會堂,部分鎮街甚至還利用影劇院、舊教學樓、舊廠房等場所,作為企業的廠房或辦公用地,承接「來料加工」的業務。

  先不說改革開放初期那些思想的爭論,單憑祠堂改廠房這一份魄力,就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的。於是,從第一家「來料加工」企業落戶開始,東莞掀起了波瀾壯闊的工業化大潮,東莞其他鎮區也陸續迎來大批「錢包」鼓鼓的港商。很快,一車車又紅又綠、款式新穎的加工貨品,就從東莞沿路運往香港。

  在東莞高埠,隨便找一位老人家問「下江城手袋廠」,幾乎都能聊出一串的故事。

  據東莞鄉親介紹,當時有一位莞籍港商受太平手袋廠響亮名聲感染,同樣看好內地豐富廉價的人力資源和土地資源,想回家鄉投資興建手袋廠。但是與虎門不同,高埠當地缺少廠房,於是,江城村飯堂大門一開,機器一擺,飯堂搖身一變成為「工廠」。這「工廠」一用就接近30年。

  如今,生產機器已經撤出,飯堂、祠堂、會堂回歸了本來的職責,工廠卻紛紛開始搞起了「副業」,工業旅遊開始在東莞流行起來。

  如今,不少東莞企業都開闢了專門的「工業旅遊」參觀線路,還有企業建起了自己的文化博物館,製鞋、服裝、傢具、珠寶等傳統製造業,再次演繹着生產的傳奇。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