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球類運動例如網球,有機會扭傷踝部。
「拗柴」,即踝部扭傷,是最常見的運動創傷之一,無論球類,還是登山遠足等運動,都有機會扭傷踝部。「拗柴」雖然不是什麼嚴重疾病,但經常出現患者扭傷後不當處理導致傷勢加重,影響康復進度甚至留下後遺症影響踝部功能。
如果「拗柴」後經過正確的急性處理,可以減輕腫脹、疼痛等症狀。急性期過後接受專業的骨傷治療,可加速康復,減少後遺症,預防形成習慣性踝關節扭傷等。
踝部扭傷主要是扭傷踝部周圍的韌帶,而腳踝韌帶扭傷可以簡單分為三級。倘若不慎「拗柴」,可先自行簡單評估:如果能行走,只有輕微的腫脹和疼痛,多數屬於第一級,經過冰敷和休息後,多數能自行痊癒;如果出現較嚴重的腫脹、疼痛,行動困難,則可能屬於第二、第三級扭傷,甚至伴有骨折,需要及早求醫作進一步處理,嚴重的韌帶撕裂或伴有骨折,有時甚至需要手術介入。
亂搽藥酒加重傷患
筆者作為中醫骨傷科醫師,經常會在放學時段或周末假期接診踝部扭傷/踝關節扭傷(俗稱「拗柴」)的病人。有些病人會在扭傷後第一時間求診,通常比較容易處理;也有病人扭傷後自行處理,不當處理後愈發嚴重才求診,通常此類情況會相對較長手尾。
曾經接診不少病人在扭傷腳踝後,當日即自行搽藥酒、熱敷等,翌日腳踝不但疼痛腫脹如豬蹄,更加重本身韌帶損傷,令康復期變得更長。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70多歲的伯伯扭傷後,自行搽藥酒處理,兩星期後,其韌帶損傷已經好轉,但仍有大範圍的青瘀和輕度腫脹,伯伯才來求診。雖然他的韌帶扭傷已經接近康復,但是伯伯不正確的處理方式,導致大範圍的青紫和腫脹無法消退並且影響活動。
病人往往受傳統思想或既往經驗影響,認為扭傷後會形成瘀血,因此要使用活血通絡的藥酒或藥油和「捽」受傷的位置,才會康復。也經常有病人扭傷後不能行走,為了可以盡快恢復活動,於是不斷按摩扭傷部位止痛,此舉可能當下扭傷部位無異樣,但翌日傷處必定更加嚴重。
其實,這些都是坊間對中醫筋傷活血化瘀的概念的誤解,導致很多病人愈「捽」愈嚴重。其實用「捽」或熱敷去活血化瘀是對的,但是要根據病情,在正確的時間「捽」,才能真正地活血化瘀。
扭傷初期止血消腫
扭傷初期踝部處於「絡傷血出」的狀態,如果進行活血化瘀的治療,只會導致出血更甚,不但不能「化瘀血」,更會加重瘀血;因此,扭傷初期最重要的應是「止血消腫」,待「血止腫定」後再開始活血化瘀治療,才是正確做法。
正確的急性處理應該遵從「R.I.C.E」四個步驟,即休息(Rest)、冰敷(Ice)、壓迫(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當中休息及冰敷最為重要,冰敷可以有效收縮損傷部位的毛細血管,減輕出血、腫脹和疼痛症狀;休息可以防止韌帶或關節進一步受刺激或損傷。
冰敷的做法,一般建議步驟如下:
❶ 可用膠袋盛冰塊,然後用毛巾包裹膠袋,敷在患處。切勿將冰塊直接敷在皮膚上。
❷ 冰敷時間為每2至4小時冰敷一次,每次約敷15至20分鐘。
❸ 通常建議冰敷至扭傷後2至3天,直至腫脹穩定無繼續增加。
如果條件許可,亦可用彈性襪套或彈性繃帶包紮患處,可令患肢較舒適,預防患肢持續腫脹及幫助消腫,保護患處以免再度扭傷。夜間休息時,亦可用枕頭墊高患肢,有助淋巴回流幫助消腫。
建議待腫脹穩定後,方可從冰敷轉為熱敷,和作適當的手法處理。急性期過後是保守治療的黃金時期,透過專業的中醫骨傷處理,可以大大促進韌帶的修復和炎症腫脹吸收。前文提到的伯伯,經過一次手法治療後,小腿腫脹和行動不適的症狀便已減輕七成。如果症狀較輕的病人,在急性期過後亦可自行熱敷或配合輕柔按摩扭傷疼痛的部位,以局部痠痛為度;康復期,病人可作適當的抗阻力康復運動,幫助韌帶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