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是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際合作倡議。「一帶一路」是對中國古代形成的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繼承和發展。「一帶」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是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是發展潛力巨大的腹地國家。在《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中列明,學生需要學習「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路線及合作重點。老師在教學時可嘗試從以下三方面入手分析,幫助學生全面地了解「一帶一路」此一重要課題。
1.「一帶一路」倡議的路線
從秦漢時期起,中國在對外貿易和交往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兩條對外通道:一條是以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另一條是從東南沿海的廣州和泉州出發,經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抵達東非和歐洲等國的海上通道。這兩條商業貿易路線,最初的作用是運輸古代中國出產的絲綢等商品,因此被稱為「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後來發展成為東方與西方在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進行交流的大通道。
2.「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
踏入21世紀,國際上各種問題不斷顯現: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仍然存在,世界經濟緩慢復甦、發展分化,國際投資貿易格局和多邊投資貿易規則正在調整,各國面臨的發展問題依然嚴峻。因此,繼續推動世界各國團結、合作,深化經濟、政治、文化交流交往,才能實現全人類共同發展。正是基於以上考慮,習近平主席於2013年提出了構建「一帶一路」倡議。2014年時,習主席又提出以亞洲國家為重點方向、以經濟走廊為依託、以交通基礎設施為突破、以建設融資平台為抓手、以人文交流為紐帶的合作建議,指明了「一帶一路」建設的方向和路徑。
3.「一帶一路」倡議的合作重點
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對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做出了新部署,要求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打造國際合作新平台,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內容是促進基礎建設和互聯互通,對接各國政策和發展戰略,深化務實合作,促進協調聯動發展,實現共同繁榮。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必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打造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擴大開放的重大戰略舉措和經濟外交的頂層設計。共建「一帶一路」不僅有利於中國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而且符合國際的根本利益,彰顯了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
福建中學(小西灣)助理校長 李偉雄
《大公報》教育版─公民科欄目,歡迎本港公民科專家來稿,分享公民科易錯點、公民科教學心得。稿件字數為800至1000字,請投至[email protected]。來稿者請註明文題、筆名、作者簡介及聯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