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吳樹基(左)經過十多年艱辛求學,終成為中醫師,在社區開辦診所。\受訪者提供
追夢永遠不怕遲!17年前會考成績不理想的吳樹基,報讀了毅進文憑課程,任職健身教練幾年後,與修讀中醫朋友的一席話令他重新規劃未來。他幾經努力負笈湖南中醫藥大學攻讀中醫學學士,並接連升讀碩士和博士,花了13年完成課程,他終於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回港考取註冊中醫師資格,一圓成為中醫師、開辦診所的夢想。\大公報記者 黎慧怡(文) 黎慧怡、受訪者(圖)
現年37歲的吳樹基中學會考成績不理想,喜愛體育的他報讀了體適能相關的毅進文憑,考取健身教練執照,又到夜校讀中六,考獲游泳教練牌。一名修讀中醫的朋友對他說:「運動是吃年輕飯,你到四、五十歲時候搵工,會行下坡路。」他形容,朋友的一席話點醒了自己,他亦翻看了朋友的中醫基礎書籍,看到陰陽氣血等這些中醫名詞,興趣的種子已根植在心中。當時年僅20歲的他重新規劃未來,決定走上中醫之路。
吳樹基先經副學士途徑,入讀香港中文大學與東華三院社區書院合辦的中醫藥學位課程,再透過課程報讀湖南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士課程,隨後再攻讀內科學碩士及針灸學博士,如願走上中醫路。
回望波折的求學路,吳樹基感慨道:「我唔係好似其他人咁讀完中學就搵到自己嘅目標,都唔係咁容易去到湖南讀中醫,所以我好珍惜。我想話畀啲同學知,未搵到目標唔緊要,因為向呢個方向行,成功與否無人知道,所以唔好洩氣。讀書差唔緊要,依家讀副學士都有一班人成功銜接港大、中大、科大,亦可選擇報讀內地高校,同樣會有好多得着。」
課餘隨教授實習 汲取臨床經驗
大多開設中醫課程的內地院校將臨床實習安排在大四、大五,但吳樹基並沒有走尋常路,他希望在大學期間尋求接觸更多病人。他從大三起在課堂以外的時間到湖南的中醫院,跟隨大學教授實習。「這也是在內地讀書的好處之一,有豐富的資源可令你實現目標,見識更多。」
實習期間,他觀察到中醫院的科室分門別類相當細緻,患同一種病的人可到不同科室求診,得到相應療效。「比如頸痛病人可以去睇針灸,又可以搵骨科或者吃藥。」這啟發了他未來回港執業,可以專攻三個方向──針灸、推拿和中藥。「只要有療效,睇同一種病(醫師)可以三個方法一齊行。」
研多方療法 拓中醫治痛症之路
為了實現三管齊下的目標,吳樹基於實習期間跟着醫師琢磨臨床針灸,大三實習了半年後,醫師讓他動手替病人施針,「可能是我的誠意打動了老師,他在場時允許我幫病人針灸。所以無論學什麼,都需要時間和誠意。」
其後,他在大五赴廣州自費學習龍氏整脊療法,磨練推拿技術。此外,他在湖南中醫藥大學升讀風濕內科學碩士,主打痛症,跟導師學習內科看診和開藥方;三年後又在院校升讀博士,兼讀制修讀五年,主要鑽研針灸學,走出有自己風格的中醫學治療痛症之路。
過去幾年,吳樹基為了兼顧學業和事業,在內地和香港兩邊走。
學成後,吳樹基選擇回港,並通過執業試,成為香港註冊中醫師,三年前34歲的他在社區創辦了自己的中醫診所。他坦言:「想讀中醫的師弟師妹要想清楚,一讀至少要花五年,返內地讀中醫一定係主打,對自己返香港開中醫診所有好大優勢,你愈努力,獲得的資源就愈多;在香港(的大學)讀中醫有銜接,畢業後去醫院或者診所搵工比較順利。」
雖然三年來他的診所與香港一同經歷過動盪和危機,但吳樹基仍一關一關地捱過,他感嘆道:「最難嘅時候我會諗,如果呢一關我都捱得過,以後有咩捱唔過?」一如17年前的堅毅,鮮明的治療目標加上早年運動專業的加持,吳醫師的診所漸漸走上軌道。談及經營診所之道,他說:「一個屋邨附近可能有四、五間診所,所以除咗療效之外,做好服務、同病人溝通都係中醫師需要的能力。中醫睇病之餘,要做埋心理輔導,識得『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