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時事評論/種族仇恨大多是人為造成的\資深作家、時評人 余非

時間:2021-06-09 04:24:05來源:大公報

  法國總統馬克龍於5月27日訪問非洲盧旺達。聽過盧旺達這名字的,大概都因為1994年那場大屠殺。馬克龍此行的亮點之一,是承認法國對當年的大屠殺負有責任。他沒明確道歉,但請求「寬恕」。馬克龍此舉得到現年63歲的盧旺達總統卡加梅稱讚。

  也許有人會好奇,究竟法國因何要為大屠殺道歉?簡言之,是法國為1994年對圖西族人的大屠殺、乃至之前幾年的種族仇殺提供了軍火及軍事協助。當時盧旺達殺氣騰騰的胡圖族執政者靠攏法國,軍火都由法國購入。複雜的盧旺達政治就不多說了,此次一談盧旺達為何和何時開始出現種族問題?圖西族與胡圖族的矛盾是先天存在、抑或人為造成?

  首先,盧旺達在公元15世紀前仍只是部落氏族社會,確實存在胡圖族、圖西族、特佤族三個族群;可是,他們是同一個大類下部落氏族間的細分,不是黑人、白人、黃種人那種真正意義上的不同族裔。圖西族、胡圖族甚至都說班圖語,彼此文化風俗也相同。他們的最大分別只是圖西族主力放牧,胡圖族主力農耕。

  盧旺達於16世紀開始出現一些小王國,至19世紀由圖西族人建立的王國統一了盧旺達。然而,太平日子並不長久,就在圖西族統一全國後不久,盧旺達便淪為德意志帝國的殖民地。於德意志帝國殖民治下,圖西族、胡圖族被硬性定義為是兩個「種族」,漠視他們同語言、同風俗的特質。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比利時於1923年接管盧旺達。比利時做了一件凡殖民者都做的事──分而治之。人民彼此仇恨,不團結,大概是殖民者所樂見。1930年代初,比利時引入了身份證制度,要他們註明屬於哪個「種族」。長久以來,圖西族約佔盧旺達人口的15%;胡圖族人約佔85%。而德意志帝國、乃至比利時,都將當地管理權交給圖西族人。

  歷史發展至二戰後的1960年代前後,用革命趕走殖民者,建立新興民族國家的事情不斷發生。比利時也決定撤出盧旺達。比利時在離開前為盧旺達舉行了民主選舉。大家想想便知道,佔85%的胡圖族怎會不勝出呢?不管比利時的用意何在,客觀效果是做了一件極之惡毒的事,就是在臨走前將管治權由圖西族人手上,轉交至一直被管的胡圖族人手上。管人和被管的,彼此怎會沒有矛盾呢?於是用選舉建立新政權的盧旺達,立即迎來一次血腥衝突;二萬多名圖西族人被殺,十多萬人逃往鄰近國家。現任總統卡加梅一家就是那時逃至烏干達的。

  盧旺達現任總統卡加梅於2000年執政,上任後立即取消族群身份識認,令國民只有盧旺達人一種身份。此外,他一邊嚴管種族報復行為,一邊特赦想奪權的胡圖族政治人物,令人為的「種族仇恨」沒有生長的土壤。可以說,如果沒有卡加梅,就沒有今天宜居、民生條件大幅改善的盧旺達。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