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買衣服,會特別留意有多少認證標記。就以最近被熱議的BCI「良好棉花發展協會」為例,它認證些什麼的呢?認證棉花本身?抑或成衣?此次一談。
BCI被熱議,是因為它針對新疆棉花的生產情況於2020年開始做調查,並於去年10月發表一份英文聲明,認定新疆存在「強制勞動」現象。
H&M、Nike、Adidas等多個品牌,因而早在去年已發聲明,用字或有出入,總方向是「拒用新疆棉」;此舉大大地惹怒了中國民眾。然而,從這些公司的角度,事情是去年發生的,為何現在才翻舊賬呢?截至3月25日前後,已有不少於47名藝人與相關品牌解除代言人合約,理由是「堅決反對任何污名化中國的言論與行為」。民間也發起罷買的呼籲。
何以現在才反制?因為繼污衊新疆的「職業技能教育培訓中心」為所謂「再教育營」之外,棉花是加碼造謠。它們都不是個別事件。於是當前中國用的是毛主席抗美援朝的戰略: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說得通俗點,就是不會斬腳趾避沙蟲,你退一步,下一步對方會逼得更緊。因此,在棉花問題上中國不啞忍了。
至於BCI,只有十多年歷史、總部設在瑞士的機構。表面上是非牟利國際性組織,但會收取會員費,同時每一次發出認證都要收費。請注意,BCI監督的是棉花生產過程中對環境及勞工的影響,針對的是過程環不環保,關注棉花生產的周邊情況、可持續生產的問題,不是對棉花本身的質量鑒定。而這樣的機制加入的不只棉農,連成衣品牌(不種棉花的)也加入,是因為BCI成功把餅做大了。
據報至2017年,不包括各式成衣品牌,BCI已可向全球130萬個棉農發檢查證。因為會員人數夠多,以成衣品牌為例,如果人人都用、只差你沒有,就在市場競爭上吃虧。
在新疆棉花戰之前,不是太多人深究BCI的作用。成衣品牌用了,對不知情的買家而言,以為是品質保證。而事實上,原來BCI管的是周邊生產情況,不是棉花的質量。
舉例,有BCI認證的棉花如製成布匹,布匹到達成衣商手上,如果成衣生產商在染料使用上不規範,有BCI標誌也沒用。現在事件鬧大了,有求知習慣的人一查之下才知悉,原來BCI只是個可持續發展的認證,與你穿在身上的安全系數關係不太大。BCI要靠足夠多的人去用,做出「人有我有」的勢,才會成為一個強勢的機制。現在因為有中國民眾罷買,令部分拒絕新疆棉的品牌不但收回抵制,有些更乾脆退出BCI。且注意,不需要全部,只要有幾個國際知名品牌退出BCI,BCI就破功。因為他失去了「人有我有」的這個勢。
BCI的認證本身不包含高技術和高難度,市場操作味濃。
作者:資深作家、時評人余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