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一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為加強文物管理、修復與文物教育,建議在天水圍第109區興建一所面積約5.2萬平方呎的文物修復資源中心,在資源中心毗鄰會興建約8.9萬平方呎的康樂及文化綜合設施,包括球場、圖書館及公眾停車場等。有關項目將與資源中心項目合併,並分兩期落實,現暫未有施工時間表。初步設計顯示資源中心樓高14層,其中一至五層部分空間為公眾教育及參觀等設施,如用作展覽的多用途活動空間及文物研習室等,其餘空間則作藏品庫及修復工作室等用途,中間樓層將設一個綠化天台,地面亦有綠化設施及行人隧道。一些論者盼望這座文物修復資源中心建成後,有助推動文物保育,增加市民大眾對本土文化及國家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資料取材自本港報章 2021年2月18日
資料二
2010年,發展局推動第二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將這座舊建築活化成「綠匯學苑」,推廣綠色生活。*相片為舊大埔警署
(a)解釋可能引致香港本地文物保育受到重視的因素。(8分)
文化因素:文物保育有助加強市民大眾對本地和國家文化的認識。近數十年,本港文物保育日漸重視。自經濟起飛後,大家加強關註文化保育,追求集體回憶。政府也設立相關部門推動文物保育,如設立古物古蹟辦事處。民間也有不少文物保育機構,如長春社設有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提倡保育歷史文化、古蹟古物等。在文化上來說,重視文物保育有助豐富本地文化的認識,從而建立認同感和歸屬感,加強文化承傳。
經濟因素:文物保育有助推動經濟發展,有助推廣旅遊業。本港旅遊業是重要的產業。在全球化下,不少外地旅客來港旅遊。獨有的本地古建築是旅遊寶藏,吸引外地旅客來港遊訪。例如茶具文物館,前身是三軍司令官邸。建築物屬希臘古典復興式風格,樓高兩層,屋頂卻有中國式瓦片。中西兩者融合於一座建築物中,非常獨特,世界罕見。有了這些獨特的古式建築,有助推動旅遊,帶動經濟發展。因此,經濟收益引致香港本地文物保育受到保育重視。
政治因素:文物保育有助增強大眾的國民身份認同感。中華歷史文化悠久,香港是中國一部分,血脈相連。本地不少古蹟文化內藏傳統文化。如本地有不少圍村,如吉慶圍、新圍和老圍等,圍村內的不少傳統文化,如飲食、建築、節慶等。這些文物文化背後所蘊藏的中華傳統,有助加強本地人民的團結。大眾身份認同感愈高,愈能提升及鞏固對政府的支持度。
(b)「原地活化是保留歷史價值建築物最有效方法」。你是否同意這個說法?
活化是指將具文化、歷史意義的建築物作有計劃修復,並改變其用途給公眾使用。
世界各地有不少活化建築物的事例,如日本明治時期奈良監獄活化,改建為無印良品(MUJI)酒店。香港本地則有徙置大廈美荷樓改建為青年旅舍等。
※同意方面
保存建築物方面,活化是有效傳承歷史文化,令具歷史意義的建築物或文物得以保存,例如中環的「大館」,本身是警署、法庭和監獄的建築物,如今開放成為公眾空間和藝術表演場地,大眾參觀時勾起對本地歷史的認識。相反,若因發展將建築物收於倉庫,待有機會再重建,或失去其意義。如美利樓本位於中環,因發展關係被迫拆卸,後移至赤柱重建,已失去其意義。美利樓是中環古蹟,移至他地沒有意義可談。另外,又如皇后碼頭拆卸後至今仍未重建,若再過多年不重建的話,大家或會遺忘。相比之下,原地活化是保留歷史價值建築物最有效方法。
活化經濟收益方面,有利持續性發展,有助文物得以保留下去。活化歷史建築物加入經濟元素,不僅帶動旅遊業發展,亦推動社區經濟發展,有關收入更可用於保育項目,令建築物得以保存發展下去。如饒宗頤文化館和翠雅山房,前身是荔枝角醫院,整個建築群是三級歷史建築。憑旅館事業和展覽事業等,除維持日常運作開支外,更可將收益用於保育和維修。相反,若只保留部分建築物作標記,其他部分重建發展,難保留有歷史價值建築物。如尖沙咀火車站只餘下鐘樓,其餘改建為文化中心,有價值建築物只保留部分,大大影響其歷史價值。大家從鐘樓難追憶整個火車站建築群的面貌。相比之下,原地活化是保留歷史價值建築物最有效方法。
※不同意方面
失去文化意義方面,活化或令古建築過分重視經濟收益,失去文化意義。如元創方活化猶如變成蘇豪區的延續,變成一些遊客吃喝玩樂的地方,喪失建築物本身的歷史意義。大家身在其中也不知建築物的意義,只以為是一個商場或餐飲場所。相反,若政府要大力發展古建築物的地區,強行進行活化沒有意義,倒不如將建築物暫存在倉庫,等待適當時機在合宜的地方重建活現更可顯示建築物的意義,如舊卜公碼頭在中環拆卸後,曾遷至摩士公園和倉庫,後在赤柱重建,再用作碼頭,重建其價值意義。市民大眾使用時或渴望知其前身在何。因此,相比之下,原地活化不是保留歷史價值建築物最有效方法。
士紳化發展方面,活化後建築物或成為高貴的消費場所,一般市民大眾難以入內,建築物變身為與世隔絕的異域。如前水警總部改建成的1881 Heritage變成高級時尚商店的集中地,一般市民大眾卻步,甚少入內參觀,更難理解其中的歷史意義。相反,若因發展需要,未能保留整個古建築物,保留某部分或更能反映其歷史意義。如衙前圍村是一條古圍村,過去不斷被私人業主收購拆卸,面目已全非,破舊失修。現時,重建後保留村內三項重要文物,即門樓、門樓上的「慶有餘」石匾和天后廟。這三項古物放於新建設計的保育公園,更能重塑古村的歷史氛圍,供大家欣賞憶舊。市民大眾可入內參觀。因此,相比之下,原地活化不是保留歷史價值建築物最有效方法。
備註:紅字代表主題句;
藍字代表引用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