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粵讀古詩文/【山居秋暝】\王 維

時間:2020-09-29 04:23:58來源:大公報

  粵語是嶺南地區的一種漢語方言,其發展過程與定型經歷長久的年代。由秦漢以來,中原人士大量湧入嶺南地區,使中原漢語與古粵語混合,促進了粵語的成長;特別在唐朝鼎盛時期,隨着嶺南地區人口的增長和百越族的漢化,粵語成為一種既能對應中古漢語發音又有獨立詞彙文法的語言。到了宋朝時期,中原人士再次因為戰亂南遷,進一步縮小了中原漢語與粵語的差異,至此粵語已基本定型。自元朝定都燕京(今北京),並以當地方言為官方語言,已定型的粵語並未受其影響,繼續發展。由於粵語擁有陰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平、陽上、陽去、陽入及中入九個聲調,完全與中古時代相同,當誦讀古詩文時,較之普通話只得四個聲調更見靈活、變化優美而多姿多彩。

  本專欄每期精選經典詩文,略加分析,特別將容易誤讀的字標示正確的粵語讀音,方便學習;筆者又應編輯的要求,對原詩文作朗誦示範,讀者利用手機掃描附列的二維碼,即可收聽。

  本期首先選了盛唐大詩人王維的一首五言律詩〈山居秋暝〉,此詩被選作文憑考試中國語文科指定文言經典之一。

  王維,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二十一歲時中進士,官至尚書右丞。他多才多藝,不但擅長音樂,詩、畫造詣亦高。蘇軾曾讚揚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山居秋暝〉的「暝」,指夜晚,《廣韻》莫定切,音「命」(ming6)。這首詩描寫了清新、秀美的秋晚山景,表現出大自然空曠、幽靜、安閒、恬適之美,亦寫出詩人對山中恬淡生活的嚮往。以下是原詩: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詩的首兩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以清麗的筆調描寫了初秋山村雨後青葱涼爽的自然景色。「空山」,並非空無一物、空無一人,只不過是寫人在山中,沒有塵心俗慮,沒有妄念與執著,這就是使山所以為空山的真正含義。就在這一片空山之中,剛下過一場雨,又正是傍晚秋涼的天氣。這兩句點明了「山居秋暝」的詩題,也為下面兩聯寫景、寫人作了鋪墊。

  三、四句頷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以概括的筆墨描繪山中夜景,「明月」在上而靜,「清泉」在下而動,這樣光影、上下、靜動的對比,構成鮮明完整的畫面,突出了清朗爽淨的基調。

  五、六句頸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在頷聯勾畫的背景上再作一些動態的、富有生趣的描寫。這兩句從句子結構和捕捉動態方面別具特色:先聞竹喧,而後再聽出那是浣女(「浣」,洗滌,《廣韻》胡管切,音「皖」﹝wun5﹞)的嬉笑聲;先見蓮動,而後才看到漁舟從上流而下。這種按照心理感覺順序構句的方式,把先聽到的或看到的放在句子開頭,表達的效果上更加曲折有致。

  七、八句「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直抒胸懷。詩人說任憑春天的芳草自然凋謝(歇,盡,消失,《廣韻》許竭切,音「牽」中入聲﹝hit8﹞),秋色仍然很美,王孫自可留在山中,不必歸去。這是反用楚辭〈招隱士〉中「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等句的意思。詩人將常見的典故活用,讓人更覺格外新鮮。

  這首詩八句四十字,二、四、六、八句末字協平聲韻,頷聯、頸聯對仗工整,完全符合五言律詩的格律要求。全詩寫來毫不着力而自見凝煉,充滿着詩情畫意之美,表面上只是用接近白描的「賦」的手法寫景抒情,實際上通篇寓有比興,體現出詩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招祥麒博士

  陳樹渠紀念中學校長、

  粵語正音推廣協會主席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