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指的是通俗並廣泛流傳的定型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語意警醒或詼諧生動,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或「風吹雞蛋殼,財散人安樂(破財消災)」等等。
「雞髀打人牙骱軟」意思是說,希望別人幫忙,就要給與相應的利益,與之相近的俗語是「吃人嘴軟,拿人手短。」這句話同時還有告誡警醒的含義──「拿了別人的好處自然有所顧忌。」因此,常常記得提醒自己,世上沒有那麼多「 冷手執個熱煎堆(天上掉餡兒餅)」的事情。如果能在面對不良誘惑的時候保持清醒,「行得正,企得正。(身正不怕影子斜)」自然會「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
帶有數字的粵語俗語往往也很有趣,我們形容人手腳麻利、乾脆利落,會說他「三扒兩撥」就搞定了,而在普通話中是用一個珠算口訣「三下五除二」來如此形容。與之相對的,碰到說話、做事「耍太極(遇事推諉)」的人,我們就會覺得他讓人很頭大。還有一些別的俗語,例如「七國咁亂」,就是「亂七八糟」的意思,「九唔搭八」就是「牛頭不對馬嘴」或者「答非所問」,「十劃都未有一撇」用普通話來講就是「八字還沒一撇」。
「講就天下無敵,做就無能為力」是諷刺別人說起大話來「口水花噴噴(唾沫橫飛)」,但是真正去行動做事的時候就一塌糊塗。「無敵」和「無力」對比,形象生動。而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用「空口說白話」、「言語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紙上談兵」等等方式來表達相近的意思。
如此看來,俗語是不是亦有不俗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