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香港理工大學舉辦「香港工業發展伴我同行50年」講座,邀請史立德博士分享他的創業歷程。少年時,他在印刷工廠當學徒,與印刷業結下不解之緣。他曾在印刷業經歷人生最痛苦的時期,仍艱苦奮進,銳意創新,終於成功創立印刷王國「華彩集團」。該集團高峰期員工達一萬人,在香港及內地均設公司,產品獲國際殊榮,並銷往世界各地。各位同學:我們從史博士的創業人生,領悟到:「從那裏跌到,就從那裏站起來!」
身心受傷 捲土重來
史立德出生於1950年代的香港,當時住屋、教育及就業都十分缺乏,巿民生活困苦,加上新移民湧入,人口膨脹,出現不少社會問題。1960至70年代,一般家庭,不少家人在工廠工作,有時候在家中穿膠花、髹公仔、剪線頭等,以幫補家計。當他離開學校,為學習一技之長,便進入印刷廠當學徒。
不幸地,他16歲工作時發生意外,手掌捲入印刷機,血肉模糊痛失三根手指,住了三個月醫院。出院後,在家人的鼓勵下,他進入製衣廠工作,晚上讀書。可是,製衣業好景不常,公司倒閉,他失業了。他沒有氣餒,加上獲太太支持,在1983年成立華彩集團,華彩意指中華色彩,因家人的幫忙,連雜役也做,結果生意逐漸擴張。
提升質素 脫穎而出
起初,史博士把賺來的錢購買儀器,同時獲太太鼓勵,將單一印刷工種和多項印刷包裝工種連結成「一條龍」服務,當時行內是較少有的。由於產品和服務受到顧客的青睞,生意額增加。數年後,公司面對香港工人不足的問題,故於1988年到內地設廠。萬事起頭難,在內地發展真不容易,最終他突破重重障礙,生意穩定發展。
隨着數碼化革命,電子書籍已取代紙質書本,印刷業何去何從?他為公司重新定位,銳意創新變革,提升產品質素,購入最先進的儀器,更發展多元化的印刷包裝,包括文具、時裝設計、玩具、珠寶首飾、電器、電子產品、廚具、化妝品、個人護理用品等產品,銷往世界。他亦嘗試把不同物料組合,令產品成本減低兼提升知名度。他認為,產品要配合顧客需要,有更好的品質和服務,他們才願意消費。
史博士的創業成功,並非僥幸,他不斷拚搏和學習,例如2007年在香港城巿大學完成工商管理碩士課程、2017年獲香港理工大學頒授大學院士銜。他與太太熱心教育和慈善公益,分別先後擔任仁愛堂主席;設立私人社區基金、本地及內地大學助學基金;社會公職有黃大仙區健康安全城市董事局主席、商界助更生委員會董事局成員、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副會長、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基金會會長等近40項。由於他積極參與社區服務,2007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榮譽勳章。
(行行出狀元.七)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課程經理 謝惠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