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能賺錢唄。不可否認,他們「生命不止探索不惜」的情懷值得歌頌,但除此之外,對於一群生意人來講,還有比賺錢更正經的事麼?重返月球開拓火星,搭太空站鑿小彗星,你能叫得出名字的有錢人,都在往天上投資。
給國際太空站當外賣小哥的Space X過去十年從美國政府手裏拿走了近百億美元的投資。順豐小哥騎單車都能月入過萬,那馬斯克開着火箭往返外太空,快遞費當然也少不了。
除了掙跑路費,上天開礦也致富。谷歌創辦人的新公司主要業務就是開鑿彗星礦產,靠微軟賺到手軟的納維恩哈因則主攻月球開墾。釹鈧釔銥鉑鈀這些稀有金屬雖地上難求卻遍天都是。煤老闆開個小窰都能賺個盤滿缽滿,更何況這些上天取礦的大資本家。
雖然受冷戰影響,1967年定下的《外太空條約》指明所有外太空空間屬全人類共有,任何國家不得私自認領,但對於私人及企業的規範卻一直模糊不清。最近,亦有新條約指,上火星安營紮寨的非政府個體首次可認領6%即3600萬平方公里的火星土地。
《新大西洋》算了一下,在可回收重型火箭的幫助下,Space X大概跑個20趟,花個20億美元就能成為第一個火星大地主啦。又能做國家的「白手套」,又能搶先機佔地定規則,何樂而不為?當我們還在掙扎着用十年工資換一個廁所的時候,真正的有錢人已經把房地產玩上天了。
當你因為背上了兩萬塊的Dior羊皮小黑包,覺得自己「高級」起來了的時候,這些億萬富翁正在談笑風生中攀比不同款火箭的性能,討論載人技術的發展。投資航空產業,是社會地位的終極體現。如果一個包都能讓你更被社會尊重,幫你招來更多客戶,那一個火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