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香港同胞的煩心事,始終牽動著中央的心」——香港中聯辦領導班子集中走訪住房困難市民

時間:2021-10-06 09:23:18來源:香港中聯辦

  傳遞中央關心,傾聽市民心聲——

  「有你們關心我們,替我們考慮,我們很高興很踏實」

  「真沒想到會有人來看我,原來還是有人關心我的。」當中聯辦副主任陳冬來到九龍深水埗居民林女士家時,林女士感動到近乎哽咽。現年53歲的林女士丈夫病故,子女移居內地,自己獨自住在不足15平米的劏房內,公屋輪候9年仍不見希望。兩年前,她遭遇車禍後失去工作能力,只能一邊等工傷判決,一邊靠領取綜援為生。

  她說,一直覺得自己很不幸,生活一團糟,「現在住的地方也貴,租金要4100,自己身體沒好利索,也沒辦法工作」。

  「再困難的問題也會有解決辦法的,要相信還是有很多人關心你。」陳冬一邊傾聽,一邊安慰鼓勵。他說,駱惠寧主任9月30號看望「籠屋」住戶時就說過,「香港同胞的煩心事,始終牽動著中央的心」。中央一直很關心基層市民的生活,我們會竭盡全力推動解決大家的現實困難,「地區工作人員也會很好地為你服務,遇到具體的困難和問題,多跟大家說。」

  林女士聽後不停點頭,對陳冬說,雖然生活辛苦,但有中聯辦領導的關心和地區工作人員的幫助,她會努力生活。

  「雖然一次走訪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可以了解基層困難,聽到真實聲音,在舉國歡度國慶的日子裏,不能忘了香港基層市民。」在深水埗南昌街住戶劉先生家中,中聯辦副主任尹宗華誠懇真摯的問候,讓負擔沉重的一家人心中湧起陣陣暖意。

  深水埗南昌街是香港較早發展的街道,兩側是眾多有著數十年歷史的唐樓。現年75歲的劉先生退休前曾做過保安,妻子從事飲食業,是家庭唯一經濟支柱,兒子讀小學,目前所住的是向政府申請的過渡性房屋,輪候公屋還遙遙無期。

  「現在月租金2700,比劏房便宜約一半,面積也大了一倍多。」劉先生告訴尹宗華,住房的問題暫時緩解了,但過渡性房屋的續約期隻有2年,到期還要再想辦法。

  「不要擔心。」尹宗華趕忙說,有中央關心你們,特區政府也在想辦法,大家一起努力,日子一定會逐步好起來!

  「中央領導好啊,『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個提法太對了。」劉先生說,中央派你們來關心我們,替我們考慮,我們很高興很踏實。

  體察生活冷暖,傳遞民生訴求——

  「我住了10年的劏房,輪候了18年才等到這個公屋」

  公屋,是香港為低收入家庭和新來港人士提供的公共租住房屋。據香港房屋委員會統計,截至2021年6月,香港740萬人口中,有超過210萬人居住在公屋中。

  中聯辦秘書長王松苗探望的新界大圍熊女士一家四口,早年輪候到了建於80年代的老式公屋新翠邨。隨著兒女逐漸長大,如今他們也開始為房子發愁。

  「兒子15歲了,女兒也9歲了,孩子大了,一家人擠在28平米裏,總是不方便。」熊女士對王松苗說,家裡主要由丈夫在傢具公司打工,公屋租金也很便宜,日子過得去,只是覺得委屈孩子們,更擔心公屋周邊學區質量不好,下一代只能繼續住公屋。

  王松苗聽後表示感同身受,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調整公屋面積的訴求合情合理。他表示,這些年不僅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在努力,中央政府也特別關心,陸續出臺了系列惠民政策,相信只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各方攜手努力,就能讓香港市民不斷增強獲得感、幸福感。

  公屋供應不足,已是香港民生之痛。本屆特區政府承諾建9.65萬個單位,但輪候公屋的平均時間仍連創新高,達5.7年之久。

  在九龍土瓜灣,中聯辦副主任盧新寧探望了益豐大廈劏房住戶蘇女士。今年40歲的蘇女士是一位全職太太,丈夫做裝修散工,是家庭的經濟支柱,受疫情影響,有時候一個月也隻有幾天可以開工。像蘇女士這樣的家庭,輪候公屋幾乎是他們改善居住條件的唯一機會。

  蘇女士所租的這間不到20平米的劏房,是由一套房分隔出來的3間中的最大間,除了蘇女士夫婦和她一雙兒女,另外2戶還住著3個人,面積更小。廁所是沒有窗戶的「黑廁」,可以聞見樓下餐廳排上來的油煙。

  蘇女士說,前段時間,他們一家終於等到了公屋,目前公屋正在翻新,等入住通知。「我住了10年的劏房,輪候了18年才等到這個公屋。」蘇女士說,這還是在兒子、女兒出生後有加分,調整了申請面積、重新排序後才很不容易申請到的。

  得知蘇女士家裡有2個小朋友,盧新寧特地給他們準備了兒童口罩和兒童讀本。在與蘇女士聊天時,她3歲的女兒一邊歡喜地翻閱著新到手的兒童讀本,一邊拉著盧新寧的手。

  盧新寧輕輕摟住小朋友感嘆,「讓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長大,實在太對不起他們了。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香港能盡快徹底告別劏房。」

  推動良政善治,為市民加油打氣——

  「看到你們的努力工作,我們也會對特區政府增添信心」

  近兩年,基層市民的住房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特區政府除多方覓地造屋、增加資助房屋和過渡性房屋供應,還在研究劏房租務管制,一些政團成立「告別劏房行動」,畫出告別劏房的路線圖。

  「住房是香港好多人最想最盼的事,也是我們心中的痛。政府好多工作要改善,不過看到你們的重視和努力,我對特區政府也增添了信心。」家住港島南區華富邨的李先生見中聯辦副主任何靖時,如此感慨。

  華富邨是香港最有名的公屋之一,已有50多年歷史,預計將於2027年開始重建。李先生一家五口擠在20多平米的空間內,居住空間狹小,生活諸多不便,對子女成長影響不小,迫切希望置換公屋,但以現在的輪候時長看還很無望。

  「住房確實是市民最關切的問題,各方面都要想方設法解決這個難題。聽說政府己將華富邨列入重建計劃,當區居民有望改善居住環境。香港政治的穩定、社會的安定,將為特區政府做好經濟民生工作創造有利的條件。」何靖寬慰他說,希望他對生活保持信心,中聯辦一定會向特區政府反映他的意見。

  在葵涌,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走訪了石蔭邨公屋住戶劉女士,關切地詢問生活狀況。現年50歲的劉女士是一名社團骨幹,丈夫受傷致殘後,她就成了家裡的頂樑柱。由於孩子患有過度活躍癥伴有輕度自閉,加之丈夫身體不佳,一家人常往醫院跑,公立醫院漫長的輪候時間令她苦不堪言。

  盡管生活艱難,劉女士仍主動參與社區事務,幫助更有需要的街坊,她的丈夫不願成為家庭負擔,仍外出兼職打工,賺錢幫補家用。譚鐵牛對他們自強不息的精神表示讚賞,並仔細詢問劉女士生活還有哪些困難,有什麼需要中聯辦協調解決的。

  「希望特區政府加大對弱勢群體幫扶力度,尤其要關注傷殘人士家庭,增加傷殘津貼及縮短等候問診時間。」譚鐵牛表示,相關訴求他會及時轉告,爭取有個好的結果,「中央十分關心香港的發展,關心廣大市民的生計,香港一定會越來越好,大家的生活也一定會越來越好。」

  在看望東涌逸東邨公屋住戶梁女士時,中聯辦副主任羅永綱了解到,今年74歲的老人獨居東涌超過10年,早年在九龍亞皆老街從事國標舞教學工作,現退休在家靠領取綜援生活。由於健康狀況不佳,每周都要去醫院檢查復診。

  梁女士說,有義工的幫助,日常生活沒有太大問題,但是未來的養老與醫療還是讓自己有很多的顧慮和擔心,希望特區政府對獨居老人群體針對性改善現有政策,解決後顧之憂。

  羅永綱聽後立即表示,梁女士反映的獨居老人問題,一定會通過有關方面及時轉告,同時囑咐地區工作人員要經常來看望、照顧梁女士。

  梁女士感動地表示,大家都太忙了,不用為她費心,羅永綱回應道:「為您忙,為老百姓忙,是我們應該做的。相信通過中央與特區政府的共同努力,『一國兩制』之下的香港老百姓都能過上幸福生活。」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