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2018香港「青少年科學發現微電影」夏令營成功舉辦

時間:2018-08-12 17:15:18來源:香港青少年科學院

  7月16日至7月29日,由香港青少年科學院主辦的2018香港「青少年科學發現微電影」夏令營成功舉辦。在這裏,孩子們懷揣着各自的夢想和希望,用14天的時間只專注於一件事情——創作屬於自己的科學微電影。

  科學微電影是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項科學探究項目,同時利用攝像機的眼睛觀察記錄探究的全過程,最終剪輯完成一部5-8分鍾的視頻作品,分享自己小組的科學發現成果。通俗來講,就是學生把自己的科學論文寫在屏幕上。

  打開時光寶盒,拍攝記錄

  在夏令營里,很多孩子都是第一次接觸用攝像機拍攝視頻,對于鏡頭語言,他們充滿了無限的好奇和暢想。為了使自己的拍攝畫面達到平、穩、准、勻的要求,為了熟練掌握推、拉、搖、移等拍攝技巧,為了能拍攝到自己心儀、精彩的畫面,孩子們凝神專注地拍攝着。

  玩轉神奇魔術手,剪輯制作

  除了拍攝,剪輯是制作科學微電影又一重要的技術手段。如何將視頻片段連接成一部觀眾喜愛的科學微電影,要掌握很多的技巧。剪切、刪除視頻,為視頻加轉場、加字幕、配樂等,每一項都需要多加實踐練習,才能熟能生巧。當第一次自己拍攝,自己剪輯出人生的第一部微電影作品時,內心的激動可想而知。 

  掌握法寶——科學探究六步驟

  在夏令營里,不僅是科學知識的習得,更重要地是,讓孩子們經歷和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這樣才能使孩子們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行成科學的思維方式。科學微電影的核心是科學探究,科學探究的核心是科學探究六步驟。觀察與提問,猜想與假設,計划與組織、事實與證據、模型與解釋、表達與交流。即使是初學者,只要真正掌握這六個步驟並付諸于實踐,就能制作出優秀的科學微電影作品。

  走進大自然,探索發現

  香港有着一流的生態環境,這裏植被茂盛,物種繁多。孩子們走進太平山、深水灣、淺水灣、南丫島、大嶼山等各大郊野公園,走進引人入勝的蟲蟲世界。大自然的神奇,令他們目不暇接,好奇心極大地被激發出來。

  「快來呀,這只螞蟻像鋼鐵俠穿上了盔甲一般!」「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竹節蟲,走起路來真悠閑!」「哇,這些蟲子趴在竹子上干什么呢?」「好喜歡它呀,像高貴的皇后一樣身着華麗的衣衫。」……很多優秀的科學探究選題便由此產生。

  在夏令營當中,著名的昆蟲專家牛瑤教授帶來了《科學微電影中的大腕——動物》,把大家帶到了有趣、精彩、神奇的動物世界,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其樂無窮!

  「這個蟲子叫什么名字?有沒有毒?能不能抓?有什么特點?……」在野外考察中,同學們遇到不懂的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可敬可愛的牛爺爺。他簡直是活的昆蟲百科全書,在學生探究項目進行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每年夏令營,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鄭浩老師都會在忙碌地做完一天的節目后,顧不得吃晚飯就不辭辛勞地趕到夏令營營地,熱情洋溢地給孩子們講自己與影視的不解之緣、講自己在影視表達上多年積累的經驗、一部一部地分析孩子們拍攝的科學微電影作品。並親切地和孩子們簽名、合影留念。

  全身心創作屬於自己的科學微電影 

  14天的時間里,每個小組要完成兩項任務。一個項目:青少年科學發現YOUTH SCIENTIFIC DISCOVERY。一部影片:科學發現微電影   A SHORT FILM FOR SCIENTIFIC DISCOVERY。

  由於時間緊,任務重,孩子們沒有時間逛街購物,沒有時間到迪士尼、海洋公園嗨翻天。科學探究的選題確定以後,每天心里想的念的都是自己的項目,劇本和腳本該如何完善?實驗需要怎麼改進?關鍵的鏡頭怎麼才能拍到?……

  年齡最小的小組中,石寶儀同學只有9歲,雷致遠同學10歲,侯嘉原同學在夏令營期間剛剛過了11歲生日。別看他們年齡小,個頭不高,在各位哥哥姐姐面前,卻毫不遜色。在維多利亞公園的考察途中,他們發現了很多壁虎被粘在了粘蟲板上,於是開展了科學調查《拯救壁虎總動員》。早上6點鍾,迎着朝陽,就到維多利亞公園開始解救壁虎。為了抓拍一個鏡頭,夜裏10點多,仍然扛着攝像機和三腳架,在公園堅持邊觀察、邊拍攝!

  孔佑博、張瑞和楊沐華小組一次到淺水灣考察,卻遭遇瓢潑大雨,徹徹底底被淋成了落湯雞。他們猶豫過要返回酒店,可是內心的聲音卻堅定地告訴他們「不要退縮,要留下!」陽光總在風雨後,雨停下以後,他們拍攝到了非常精彩的畫面,竟然找到了「森林的諾亞方舟」!精美的配樂加上震撼人心的畫面,《拯救腐木》就是這樣一部美輪美奐的佳作!

  7月28日,也就是作品首映式的前一天晚上,可謂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午夜12點,凌晨1點,凌晨3點……大家似乎約定好了似的,都在為自己的科學微電影作品成功出爐做最後的修改與完善。實在困得不行了,就和其他組員輪流休息。太累了,就開個玩笑,開心一笑,頓時就覺得清醒多了。此時,微信群里的家長,看到孩子們為了自己的作品如此專注和投入,也是心潮澎湃,真心為孩子們的努力點讚!

  感動人心的作品首映式

  經過14天的艱辛與努力、夜以繼日地拍攝和剪輯制作,在最後的作品首映式上,雖然每個孩子看起來有些疲倦,可是眼睛里卻放着閃閃的光。大屏幕上播放着每個小組的科學微電影作品,畫面輕巧地切換着,大自然的精靈——各種各樣的小動物上演着一部又一部精彩的故事。在座的每一位學生、老師和家長心中卻充滿了喜悅和感動。

  每個小組上台分享心得時,同學們都變了一個人似的,已經不是開營第一天上台做自我介紹時,扭扭捏捏、臉紅心跳的模樣了。在制作科學微電影作品過程中,有太多的感動、成長、欣賞、期望要和大家分享交流。

  「在欣賞作品時,有一種像是十月懷胎的母親歷經千辛萬苦,新生命終於呱呱墜地時的激動和喜悅,縱使有很多不足之處,也將它視為珍寶。」這是很多同學真實的心理寫照。

  「找到你的所愛,並將全部熱情傾注其中。」醫學與生物學的諾貝爾獎獲得者Richard Roberts博士,曾經在2004年Intel ISEF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學大賽上,為香港青少年科學院終身榮譽院長姜冬梅博士簽名留念時這樣說過。王浩丞同學將這句話謹記在心,認為這句話是對科學微電影最正確的理解,也是夏令營最具魅力的地方。同時也是很多學生一而再、再而三,每年暑假都要參加夏令營的原因。」

  2015年美國中文電視台主播周馬麗女士來到夏令營,對夏令營有這樣一段描述。時至今日,香港「青少年科學發現微電影」夏令營已經舉辦6年12期了,依然綻放着這樣純粹的光芒。「在這14天里,夏令營從內而外地,喚發孩子心中原始的好奇和求知欲,輔以鼓勵和嚴謹的指引,將本能的好奇通過理性的控制,推動成為堅持和專注;再用科學嚴謹的精神,把堅持和專注,昇華成為純粹。」

  夏令營期間,每天晚上不管忙到多晚,孩子們都會寫成功日記,並且已經成為了一個習慣。日記里會總結一天的收穫與成功,並想一想應該以什么樣的姿態迎接第二天。夏令營結束的晚上,每位營員都沒有再寫成功日記,而是給爸爸媽媽寫了《一封家書》。

  侯嘉原的爸爸看到孩子在夏令營點點滴滴的進步深感欣慰,心生感慨,並表示,感謝姜院長、于老師、劉老師和各位老師悉心培養。青少年科學素養的養成,絕不僅是科學知識的學習,更在於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的訓練;而比以上兩者還要重要的,是如何培養學生對科學和自然的濃厚興趣。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