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去年「七.一」視察香港時曾表示,中央有關部門將積極研究出台便利香港同胞在內地學習、就業、生活的具體措施,為香港同胞到內地發展提供更多機會。隨後,中央便兩次出台相關措施,回應港人訴求。有學者認為,有關措施有利於港人,香港是大灣區發展中的重要一環,大灣區亦是助港突破發展瓶頸的強大推力,故關鍵在於有積極參與的心態。
去年八月,港澳辦負責人表示,中央各部門按照「突出重點、先易後難、分步推進」的原則,先聚焦解決港澳同胞普遍關注、影響面較大的訴求,並且已取得階段性進展。如教育方面,在廣東、福建、浙江、上海、北京等港澳同胞居住較集中的省市,教育部將加強統籌,為港澳學生群體提供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條件。出行方面,亦設置了可識讀回鄉證的自動售、取票設備。同年十二月,港澳辦再公布一批便利措施,包括就業方面,容許在內地就業的港澳人士繳存住房公積金等。
學者籲港青抓緊機遇
嶺南大學經濟學系教授何濼生表示,這一系列措施為港人進入大灣區生活或工作打下良好基礎,目前香港是大灣區內最顯赫的國際金融中心,優秀人才的比例也較其他區內城市高,相信中央在制定大灣區政策時,已將香港視為最重要的一環,港人有很大發揮空間。他亦呼籲本港青年要具備大灣區視野,在心態上不應抗拒。
香港經濟學會顧問、香港理工大學前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劉佩瓊指出,即將出台的大灣區規劃將對區內各城市作出定位,香港憑藉着高度國際化的商業環境,在區內擁有明顯優勢,是大灣區發展的重要力量,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便利港人的措施,但香港亦需主動積極把握機會,因為區內各城市的分工將按市場優勢分配,香港若要把握住高新科技這一強勁的經濟推動力,還須在相關配套方面作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