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從事科研必須有好奇心、使命感!」有「電動車之父」之稱的陳清泉,因父親經營巴士及汽車生意,自小就有機會接觸車子,每次看到工人維修車子,弄得滿面及手都是黑黑的,加上馬路上汽車經常排放黑煙,周圍烏煙瘴氣,就在好奇心下,驅使他多年來努力不懈地研究和開發創新沒有污染、「零排放」的電動車。
近年中學文憑試(DSE)放榜,幾乎個個狀元均想讀醫、法律或環球商業管理等「神科」,日後投身醫生、律師、金融等專業人士,收入較高和穩定,到底大學是不是一定要讀「神科」才有前途?
勉投身科研者要有使命感
陳清泉認為,香港社會一直過分依賴地產、金融業,政府投入科研發展的資源較少,沒有一個科研人才定位,令學生看不到前景。
陳清泉舉例指,內地的創科氛圍遠勝香港,重視科研人才,給他們優厚待遇,例如順德就為科技人才推出「德才卡」,到銀行可享有特別待遇,可見他們社會地位很高,不同城市正不斷用辦法去吸納人才。
陳清泉勸誡年輕人,做科學研究要有使命感及一顆好奇心,「做科研一定要有精神、有使命感,因為科研是你不知道的東西,要去追求,就要有好奇心。」他希望,年輕人敢於接受挑戰,保持一顆好奇心,更多人投身科研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