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資金過河,機制要跟上」

時間:2018-06-26 03:15:12來源:大公網

  圖:陳清泉

  香港是最早研究電動車的地方之一,陳清泉正是先驅。自小接觸汽車,讓他明白汽車對環境的污染,動了研發電動車的念頭,更成為了「亞洲電動車之父」。八旬高齡的他多年來東奔西走,仍心繫香港創科發展,眼看香港科學家工作諸多掣肘,他牽頭組織在港兩院院士聯名致信國家主席習近平,並在短時間內爭取到內地資金過河等突破性發展。但突破障礙後,下一步該如何走?陳清泉認為,香港必須加大創科投入、規劃機制,「不要空喊口號」,否則粵港澳大灣區再大的機遇都只會落空。\大公報記者 趙凱瑩 劉家莉

  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陳清泉是印尼華僑,16歲回到內地讀書,輾轉到香港發展。早於八十年代,陳清泉已着手研究電動車,並分別在1987年及1990年創辦國際電動車研究中心和世界電動車協會,被視為世界電動車三大權威之一。

  81歲高齡仍盡心盡力

  研究電動車超過40年,陳清泉曾說服日本進入世界電動車協會,令歐美企業界巨頭對他刮目相看;1990年代,他設計出當時效率最高、功率最密的永磁電機,獲當時BMW(寶馬)生產的電動汽車採用。直至今日,他研發的部分技術仍在世界前瞻。

  81歲的陳清泉,對科技研究仍「有心有力」,雖然長期奔波在香港、內地和外國,但他對香港的創科發展特別緊張。陳清泉慨嘆,香港回歸祖國20年,兩地科技交流雖日益頻繁,但仍有不少障礙,科研經費不能過境、香港學者不能直接申請國家科研項目等,都限制了香港科研人員參與國家科研事業。

  「看得出習主席很重視香港」

  看到香港同業的處境,他立即與23位在港院士寫信給國家主席習近平。他笑言,「沒想過這麼快得到回覆,看得到習主席對香港非常重視,從精神上、物質上都支持香港的科技創新發展,真的很鼓舞,香港學者可以英雄有用武之地。」

  不過,香港的創科發展卻不爭氣。陳清泉批評,香港對科技投入不足GDP的1%,遠較「亞洲四小龍」的台灣、韓國、新加坡低,亦是當中唯一不以科技為支柱產業的經濟體。雖然香港匯聚國際科研人才,卻過分依賴金融,加上香港研發資金制度落後,「二十年前教資會每個科研項目批數十萬至100萬元不等,二十年後也是一樣」,反觀內地由數十年前的數萬元,躍升至現時百萬甚至以億元計算,長遠下去,香港將面對流失人才的風險。

  促對接大灣區科技政策

  陳清泉認為,政府必須加大科技發展的投入,同時訂立中、長期的發展規劃,包括建立孵化器及加速器的機制,打破大學、工業、企業家等各方面的壁壘,令大學研究成果能轉化為產品,同時成立專門辦公室對接大灣區以及國家的創科政策,制定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以融入國家發展規劃,並完善相關機制。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即將出台,陳清泉表示,港澳與內地九個城市要有差異化發展,避免重複建設,發揮各地特色,做好互補。他又指,香港應抓緊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並做好共享資源、人才及設施等,發展創科項目,否則再大的機遇都只會落空。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