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晚期醫護服務 長者臨終減痛

時間:2018-06-11 03:15:16來源:大公網

圖:東華三院馮敬堯醫院內科部門主管陸嘉熙(左二)表示,截至二○一五年已服務七十多名長者\大公報記者朱樂怡攝

【大公報訊】記者朱樂怡報道:人生最後倒數,不少人只想安靜「好死」,不想「頻撲」往返急症室,接受不能逆轉病情的治療。醫院管理局港島西老人評估小組的安老院舍長者晚期醫護服務計劃團隊,三年前開展晚期醫護服務,末期長者可預設照顧計劃,選擇臨終前不插喉,不使用呼吸機等治療,減少不必要痛苦。約270位長者已參與,較推出首半年時只有60多人,增加三倍。

「等急症室、上房再落返嚟,又要抽血、照X光」,老人評估小組成員之一、東華三院馮敬堯醫院內科部門主管陸嘉熙稱,留意到不少長者不希望臨終前的日子要這樣過,形容「不必要的檢查,對長者好辛苦。」團隊早於2009年開展港島西醫院聯網晚晴照顧先導計劃,截至2015年已服務70多名長者。參與的長者可選擇在熟悉的安老院,接受臨終照顧到人生最後一刻,才送往瑪麗醫院急症室證實死亡,或於身體轉差時轉往馮敬堯醫院的彌留病房,直至離世。

專有病房 家人24小時陪伴

陸嘉熙憶述,老夫婦詹生詹太選擇在已居住20多年的安老院彌留,「詹生患末期胰臟癌,住在同一間房的詹太可以24小時貼身照顧佢,仔女探爸爸,唔需要受醫院探病時間束縛,幾星期後,詹生呼吸淺咗,送入急症室半個鐘後過身。」詹太亦安然接受,一年後因腎衰竭隨老伴而去。

有了先導計劃的經驗,醫管局於2015年在四個醫院聯網推行安老院舍晚期醫護服務,現擴至七個聯網推行預設照顧計劃,有末期症狀、估計壽命不足半年的院舍長者,在與醫護、社工及家屬溝通後,可選擇彌留時不接受不可逆轉的治療,如吊鹽水、使用呼吸機和鼻胃喉等。馮敬堯醫院增設八人臨終病房,讓臨終長者的家人24小時陪伴。港島西現有70間安老院,約6000位長者,當中270人來自26間安老院,佔符合資格參與計劃長者的一半。推動計劃的團隊,獲醫管局頒發2018年度傑出團隊獎。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