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港青「食腦」創新點子多?

時間:2018-05-10 03:15:11來源:大公網

  創新科技是大灣區規劃藍圖的重點,深圳等內地多個城市早已起步發展創科產業,過去香港創科則停滯不前,究其原因,大公報記者訪問在大灣區搞「MR」(混合實境)開發與應用的濤哥,細說早期在港搞創科產業技術被抄襲,遭當局冷待的經歷。今日深圳創科產業超越香港,部分創科專才內地有、香港缺,香港創科「慢人一步」,如何追趕?曾走過崎嶇路的濤哥認為,港青轉數快,與國際接軌,籲年輕一代把握大灣區機遇,有希望後來居上。\大公報記者 方學明(文) 麥潤田(圖)

  人稱「濤哥」的汪展豪,其公司經營的業務包括AR(擴張實境)、VR(虛擬實境)、MR(混合實境)、全息投影,以及多媒體互動投影等的開發與應用。其中以MR發展潛力最大,他認為更可能成為未來大趨勢,其公司開發MR的工作,大部分在內地進行。濤哥認為,這是由於過去香港在創科方面遠遠落後內地有關。

  「簡單嚟講,AR係豐富實境,將原本平面嘅嘢變立體,如去到一間餐廳點菜,打開Menu除咗見到文字外,仲會見到有個立體虛擬嘅食物影像彈出,呢個係AR;VR主要用喺打機觀賞嘅虛擬實境,至於MR就係AR同VR嘅結合,再加互動功能,即除咗好似AR咁見到立體影像外,仲可以同影像產生互動,適合用喺智能家居。不過,香港呢方面發展比較慢,當個個都仲講緊AR嘅時候,喺內地AR已經out咗。」濤哥說。

  難題一:本地薑未獲重視

  訪問在濤哥觀塘的辦公室進行,他七年前開始將香港業務推廣至內地,直至三年前,當公司內地業務獲得平穩發展,他便索性透過深圳前海在內地註冊外資獨資企業,正式在內地開設公司,落戶大灣區。

  濤哥直言當年北上推廣業務,與政府當局不重視創科「本地薑」發展有關。「2009年,我係第一個將AR投影放喺會展展出,一擺擺咗三年,但呢三年冇人留意不特止,仲要第二年畀人抄襲埋。」提起往事,濤哥青筋立現。

  最令濤哥失望的是,過往政府對有關投影的工程,往往只判給外國公司承辦,有「崇洋」之嫌。「好記得當年喺文化中心搞投影,香港包括我公司在內,有很多可以做,點解政府要用天價益外國公司,仲要質素唔係最高。」

  難題二:工資高租金超貴

  深感香港對創科發展停滯不前,濤哥心灰意冷,毅然將注意力放在較重視創科發展的內地身上。「無可否認,內地喺創科發展上,過去好多方面都快過香港,單單當地政府尊重這一行業,營造創科發展氛圍,香港已經無得比。」

  濤哥指,內地會歡迎港商到來投資發展創新科技,讓包括內地在內的「高手」在某一園區或區域共冶一爐,一同創造及開發新事物,然香港卻往往口說支持,實際卻諸多掣肘,令進度停滯不前。

  當中,最促使濤哥留在內地發展的主因是成本與人才供應問題。「做我哋MR開發同應用嘅,員工必須具有包括懂得AR、VR、大數據知識嘅同時,本身屬視覺軟體設計工程師、3D動畫設計師、數據工程師等之類嘅專才就最佳,但呢類專才喺香港好難搵,即使有,人工也好高,但內地相對這些人才較多,工資亦較香港低,所以對公司發展有很大幫助,另外,就係租金問題,內地租金基本上只係香港嘅三分一,喺呢一點上,內地有絕對嘅優勢。」

  近年如深圳等城市的創科發展急速,內地科技人才雲集,港人北上創業會否優勢盡失?濤哥認為港人北上發展創科業,優勢仍在。「喺創科市場,除咗開發,應用都好重要,好多嘢變得很快,今日in時,明日可能已經out咗,大家就係喺同一平台上鬥快鬥貼地,香港青年出名轉數快,本身香港同外國接軌,優勢仍在。」

  大灣區發展如箭在弦,機遇日增,當中包括面積有87公頃,是香港科學園四倍,由港深攜手發展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據悉,園區可擔當本港及海外企業通往內地龐大市場的入口;另一方面亦是內地企業藉「一帶一路」走到國際市場的出口,預期可集港、粵兩地所長,既有深圳投入先進的科研技術,也因應園區採用香港法律及土地行政制度,充分突顯「一國兩制」的優勢,展現創科上互利共贏的最佳體驗。

  濤哥也計劃進軍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希望從中分一杯羮,透過自身專長,緊握灣區規劃的優惠政策,再拓展業務。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