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填平部分船灣淡水湖、發展岩洞等地下空間,都屬於「土地大辯論」中18項目之列
2018年新一期居屋早前截止申請,收逾14萬份申請,超額認購21倍。申請者當中不乏一些買不起私人樓宇,又因為入息超過了申請公屋限制的年輕家庭。在社會討論土地供應的熱烈氣氛同時,政府帶頭從昨日(4月26日)開始進行為期五個月的「土地大辯論」,由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負責將18個土地供應選項給予公眾諮詢。「衣、食、住、行」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倘若其中一項出現了異常,都會令和諧社會產生不明朗的因素,從而影響到社會的穩定性。/梁秉堅 香港菁英會秘書長、香港五邑總會副理事長
華人社會對居所有其標準和理念,「安居樂業」是父母輩教育下一代奮發向上的其中一個重要思想。
「做人最緊要有個頂」是數年前,電影《歲月神偷》中的一句說話,概括了上世紀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香港基層心聲。這句簡而有力的說話,反映了當時社會福利保障未及完善時,露宿者乃當時典型的低下層,沒有能力安居,故此居所對於社會階層區分有象徵意義。
年輕家庭:月入五萬先供到居屋
筆者認為這句說話在今天的香港仍具代表性,只是形態有所不同。在社會福利保障日漸完善的情況下,露宿者(或無家者)的人數已日趨減少,加上社會福利服務機構有適當的支援,除非無家者的獨特情況,或有特殊需求,否則在香港的社會福利服務和保障下,「有個頂」來棲息和依靠是基本可以的。
不過,房屋的需求和形態因應跟隨着社會發展而有所改變。過往香港有大量的板間房來應付公共房屋供應不足的需求,唯因安全問題被取締從而發展成今天的劏房。從過渡性功能來看,劏房的存在價值甚高,能為香港最基層的人口帶來一個住屋需求,即使仍有不少屋宇結構、消防安全、治安等隱患,仍可為基層人口在未有公營房屋前作了一個臨時的居所。政府亦加強了對這些人口的支援,例如增加「關愛基金」以及為工廈劏房「拆牆鬆綁」,應對房屋供不應求的現實。
可是這些方法僅可解燃眉之急,「治本」關鍵是如何能持之以恆地處理好長遠的公、私營房屋供應。近年,不斷有復建居屋後的屋苑陸續推出巿面,「白居二」亦同樣熾熱。筆者在社區工作多年,有一些年輕家庭表示,當今的居屋價格和私人巿場日漸迫近,要有能力穩妥地「供居屋」,月薪要有近五萬元才合適,若月薪低於三萬則「夠供唔夠食」,意思是為了供樓而會犧牲了家庭和子女成長的其他需求,或不足以供養父母,買居屋未必對家庭有好處,反而會為供樓而更加奔波勞碌。
短中期中長期概念性三方案
從「安居樂業」的角度來看,購買居屋已經不是首選,退而求其次的可以是樓齡較高,地方較偏遠的二手私人巿場。
「土地大辯論」前已有不少評論或分析,有團體和政客對此亦群起攻之,當然亦有官員或持份者支持。是次討論包括了短中期,中長期,概念性三個方案,共18個項目,由3000多伙至30多萬伙不等,各有其利與弊。莫論是任何形式的方案,都會對當前使用土地的既得利益者受到影響,大家都會為自己的最大利益發聲。然而,政府的角色則是協調和平衡利益與社會效益,而政客亦需有其社會責任,不應為求達到自身的政治利益而忽視民生和社會需求。
未來的五個月將會是「土地大辯論」的時間,筆者希望討論能以巿民大眾的利益為依歸,以務實和理性的態度去深入討論和研究土地使用的可行方案,而非你死我活,有你無我的非理性態度去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