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李應生表示,現時建立中醫院可謂「有需求、有人才、有資金」,是非常恰當時機大公報記者麥潤田攝
香港中醫藥業起步較晚,中醫院的建立至今進展緩慢。當選新一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的香港百成堂集團主席、香港中藥業協會創會會長李應生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現時建立中醫院可謂「有需求、有人才、有資金」,是非常恰當的時機,其成效還可輻射粵港澳大灣區乃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在國際上打響香港中醫藥的品牌。
全國兩會召開在即,談到港區人大代表所關注的議題,李應生直言是香港中醫藥業的發展,尤其是香港中醫院的建立。「香港回歸之前沒有關於中醫藥的法例,1999年才成立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至今尚無一間中醫院。」李應生表示,過往中醫院未能成立的主要原因是人才不足,中醫師多通過民間師承,如今通過「科班」出身的大學畢業生愈來愈多。
倡吸取內地經驗
然而,李應生表示,據他所知,有學生讀完中醫藥課程卻無「用武之地」,即便得到政府聘用,亦只是做行政的工作,「連執藥的機會都無」,建立中醫院為學生提供出路已是刻不容緩,再加上市民對中醫的需求日漸增加,「過去一年,九成人都吃過中藥或看過中醫。」政府亦願意出資,「有需求、有人才、有資金,現在不做,更待何時?」
不過,萬事起頭難,李應生認為,建立中醫院對香港是一個全新的嘗試,現行法律亦有許多規限並不合理,應吸取內地的先進經驗,「例如香港中醫對西醫的器材完全不能觸及,聽筒、血壓計,中醫都唔掂得,而內地中醫有關方面的自由度就大很多。」他指出,除了內地和台灣,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或地區有中醫藥條例,而內地的中醫藥業法例和體系都發展得更為成熟,可為香港借鑒,港府亦可邀請內地的專家、學者來港協助發展。
李應生指出,若香港的中醫院取得成功,其成效將輻射到大灣區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其中大灣區可作為兩地協同發展的試點,結合內地的經驗和香港的需求,雙方取長補短,進一步發揮優勢。他說,業界都對中醫藥業的發展充滿憧憬,深信香港能作為中醫藥走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的平台,在國際上打響中醫藥的品牌。
長遠由政府營運
不過,李應生對未來首間中醫院的營運模式感到擔心,認為雖會由政府出資建立,但當局要求非牟利團體負責營運,自負盈虧,業界擔心會變相抬高藥物價格,導致市民卻步,故希望長遠由政府營運,「關鍵是要先做起來,相信之後未必會有虧蝕。」監管方面,他認為,在成立中醫院之後,還須在醫管局外設立一個中醫院管理局,「在只有一間中醫院的時候當然會有難度,但我們憧憬的是未來至少有八至十間,所以長遠而言,中醫院管理局的設立還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