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在網誌承認,今年的財政盈餘會高於去年 資料圖片
【大公報訊】記者朱晉科、楊州報道:本屆政府第一份財政預算案將於後日(周三)發表,有不少意見認為政府應向市民派錢。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在網誌承認,今年的財政盈餘會高於去年,但強調資源運用要合情、合理,要照顧市民當前的困難,亦必須要洞悉未來,「錢到」、「心到」做好準備。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表示,可在個別的發展項目的批地或賣地條款中,規定該買家要負責興建安老院舍。
陳茂波在網誌中表示,過去數月曾到訪學校、醫院、老人中心、青年中心、創科設施及初創企業的共享工作間,並主持了超過40場的諮詢會,與社會不同界別人士交流及討論,並體會到無論預算案推出什麼措施,都難令所有人快樂。他提到,最近有些言論指,未雨綢繆是在處理比較遙遠的事情,倒不如將錢退回市民手中,但他指出,「未雨綢繆不代表漠視今天的需要,正正是因為見到今天香港社會面對的問題,必須要洞悉未來,『錢到』、『心到』才有望化解。」
強化醫療配套應對人口老化
陳茂波提出,在政府財政充裕時,是否應該更積極籌劃如何強化醫療系統的配套設施,以便在人口老化的挑戰中,市民仍可繼續得到優質的醫護服務。即使這些大計未必能發揮立竿見影的效果,但若果在豐年的日子不做好準備,一旦遇上財政緊絀時便更加難以為之,結果只會令有需要的市民在最脆弱時得不到適切的照顧及護理。他又說,關愛共享是預算案的另一個主旋律,會致力透過不同措施,針對協助有需要的組群,冀能達至扶弱助幼,關愛共融。
羅致光昨天發表網誌,指不少人誤會政府有盈餘,便能大幅增加政府資助安老宿位。他反駁稱,公共工程由規劃至完成需時,興建安老院舍涉及冗長規劃過程,動輒至少十年,「現屆政府可以計劃興建的安老院,便要待下一屆,甚至再下一屆政府才可以見到收成了。」
賣地條款擬規定須建安老院
不過羅致光提到,另一個興建安老院的途徑,是在個別的發展項目的批地或賣地條款中,規定該用地的買家要負責在上址興建具基本設施的安老院舍。他舉例指,2012/13年度及2013/14年度,政府就曾分別在元朗及屯門兩個發展商的私人發展項目中,加入興建資助安老院的要求,由發展商負責興建,再由獎券基金支付相關建造開支,完成後移交社會福利署,再由社署物色合約院舍的營運者,兩項工程前後需時約為七年。
羅致光又強調,在未來幾年單是要滿足新增的資助安老院需求,每年平均都要興建約七間,但在進行的項目中,未來幾年能完成的平均每年只有兩至三間。若單靠興建資助安老院,隨輪候人數在未來數年不斷增加,輪候時間亦會愈來愈長,令情況惡化。政府會加強發展社區照顧服務,達至「居家安老」和減少住院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