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政府袖手 香港地方志「難產」

時間:2018-01-22 03:15:25來源:大公網

  盛世修志,政府有責,但回歸二十年來,香港連一本關於自己「根從何來」的地方志都欠奉。這個應由政府牽頭的文化工程,至今只有幾名民間學者默默耕耘,成效不彰。十一年前,由民間主導的《香港地方志》工程宣布啟動,原計劃用六年時間編成55卷、共一千萬字的《香港通志》,結果至今一卷也未出版,當初預算需要的二億五千萬元資金也無着落。香港地方志「難產」,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呂大樂十年前已表明政府不可置身事外。中國社會科學院香港史專家張俊義指出,這項龐大的文化工程,「沒有特區政府的支持是難以想像的。」

  內地沿用的是傳統官方修志做法,《地方志工作條例》明確規定:「以縣級以上行政區域名稱冠名的地方志書、地方綜合年鑒,分別由本級人民政府負責地方志工作的機構組織編纂,其他組織和個人不得編纂。」香港現時是民間修志模式,在落實資金、資料和人才方面困難重重。

  九七回歸時,歷史學者等有識之士已提出香港要修地方志。2006年嶺南大學成立「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推動編修香港地方志,任命歷史系學者劉智鵬和內地香港史專家劉蜀永,分別擔任香港地方志辦公室正副主任,計劃用六年時間編成55卷、十冊、共一千萬字的《香港通志》。十一年過去,香港志計劃編修的地理志、政治志和社會志等仍是空中樓閣,二億五千萬元的資金遠未到位。

  工程龐大 政府資源不可缺

  劉智鵬慨嘆,十多年來不斷「沿門托缽」請求各方捐助,政府從來沒有實質支持。據了解,有識之士在回歸之初曾向政府高層呈上《寧波通志》以供參考,得到的答案是「好、好」,後來不了了之。之後政府換屆,對於修志一事,當局同意以「政府支持,社會參與,學者主修」的模式,但表明政府不能提供資金。現時新一屆政府上場,決策者的態度將是修志能否繼續、能否加速的關鍵。

  呂大樂2007年2月出席《香港地方志》工程啟動禮,同年8月撰寫文章《編修地方志政府不可置身事外》,重申「編修地方志工程龐大,需要在經費上的支持,必須由政府協助資源上的動員,始能成事。」十一年過去,他不改支持修志的初衷,只是似乎「政府(對修志)無興趣」。

  認清歷史 增對國家認同感

  中國社會科學院香港史專家張俊義,對香港修志啟動十多年而遲遲不能落實感到費解。他認為,對於香港地方志這樣一項規模龐大的文化工程,沒有特區政府的支持是難以想像的。特區政府可藉編纂香港地方志為契機,凝聚整個香港社會對自身歷史發展的共識,尤其是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