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Instagram「Direct」信息功能近日亦公開上線時間,引起全城關注私隱外泄問題
都市人機不離手,經常用到不同即時通訊應用程式(App)與親友分享生活點滴,互傳短訊或影片等。不過,「係人都加」的Facebook(fb),令年輕人覺得私隱保障度不足,而近年愈來愈多人轉投的instagram,其「Direct」信息功能近日亦公開上線時間,引起全城關注私隱外泄問題。有網民更擔心,fb收購instagram(IG)後,何時上線何時下線都會被人監視。有學者批評IG的新舉動可能導致人際關係不佳。/大公報記者 楊綺青 呂瑋宗
社交媒體針對年輕人市場,對軟件的私隱、美觀程度,甚至有否發展空間要求都甚高。曾經風靡全球的fb,近年用戶趨於下跌,發帖的次數比以往少,fb於是在近年推出「當年今日」的發帖,意欲增加用戶的活躍程度,但似乎亦無助挽救其用戶不活躍的頹勢。初相識的朋友往往被加作「朋友」,但通常不會把他們當作「密友」,假如帖子講述個人私事、感覺時,用戶可能較不願意在fb上發帖。
與此同時,近年IG冒起,用戶之間是靠單方面允許「追蹤(follow)」而得以追看對方的帖子,這樣既可以追蹤對方的動態,亦可以保留自己的私隱,在不允許的情況下,對方無法看見用戶個人的動態及帖子,對私隱的保障較大。
在「設定」關閉活動狀態
不過,昨日IG添加新功能,在「Direct」的信息欄中,增加對方的最後上線時間,令不少用家怨聲載道,擔心私隱不受保障。新功能把在線時間預設為開啟,若用戶不想被其他用戶知道上線時間,可在「設定」中關閉「顯示活動狀態」功能,但和WhatsApp一樣,用戶關閉功能後就同樣無法看到別人的活動狀態。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稱,IG顯示最後上線時間是一個非常不受歡迎的做法,可能導致人際關係不佳,尤其知道對方看見你的信息而又未回覆的話,更可能會引起爭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