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渠務署高級機電工程師唐遠峯稱,曝氣池已將污水淨化九成
搭車途經大學站,可遠眺到一個個圓形建築物,旁邊有多個方形大水池,這裏在80年代曾出現「神秘火焰」都市傳說,「真身」是佔地約28公頃的沙田污水處理廠,35年來肩負起淨化沙田區污水的重責。渠務署高級機電工程師唐遠峯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揭開這團「怪火」的真相;近日天氣轉冷,污水廠分解與沉澱的微生物,受氣溫影響也有「不聽話」的時候,如何防止臭味傳至鄰近屋苑,是另一挑戰。處理污水不簡單,也跟市民息息相關。/大公報記者 賴振雄(文、圖)
沙田污水處理廠位於馬料水水廠街一號,面積28公頃,相等於1.5個維多利亞公園面積,若搭車途經會見到一個又一個方形蓄水池,沙田及馬鞍山的63萬居民沖廁後的污穢物和清潔後的廢水,經污水集水區傳到廠房加工淨化,才排出大海。
微生物「冬眠」增挑戰
「如果將污水直接排出海,會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引起紅潮,衍生有毒藻類,造成大量死魚!」渠務署高級機電工程師唐遠峯解釋,廠房透過微生物處理、沉澱、紫外光消毒等,每日將34萬立方米污水淨化,相等於136個標準泳池的水量,再泵入位於亞公角女婆山的排放水輸送隧道,然後經啟德河,再排放到維港。
全港有67間污水處理廠,有35年歷史的沙田污水處理廠,在第二級別中最大。要了解污水處理,像上一堂生物化學常識科,如何「控制微生物」與「防止臭味」是關鍵之一。唐遠峯解釋,利用微生物,可分解污染物,近日天氣轉冷,微生物跟人類一樣,不願活動,「微生物的效率會減慢,更會產生很多泡,需要注入更多壓縮空氣,加快繁殖速度,再用機器吸走多餘的泡沫!」
驅味除臭力保不擾民
解決臭味問題是廠房另一大挑戰。90年代中,馬鞍山有多個屋苑相繼落成,污水處理大增,錦泰苑跟廠房最近、僅隔着一條城門河,為免臭味影響鄰居,廠房加入更多防臭裝置,定期到附近屋苑偵測,確保異味不影響居民。
歷史較久的建築物,往往有一段都市傳說。沙田污水處理廠在上世紀80年代初曾傳出「神秘火焰」,市民以為廠房失火並報警。 唐遠峯解釋,處理污水時會產生化學作用,包括形成沼氣,若過多必須釋出,否則廠房可能爆炸,80年代設施不及目前先進,所以需燃燒沼氣,因而產生火焰,遠看以為失火,其實是誤會一場。原來背後有科學因素!
唐遠峯於99年加入渠務署,最難忘是2001年擴建廠房更換變壓器的驚險事,「事前已經做好後備發電,但過程竟然跳掣,唯有找另一部發電機,如果未能及時更換,污水流出廠房,後果不堪設想!」幸好有驚無險。
期待往岩洞工作
政府早前宣布,計劃將廠房遷往亞公角女婆山岩洞,騰出現址作其他用途,但未有時間表。唐遠峯形容「望見廠房,就像看着孩子成長,即將進入大學」,將來在山洞內工作,他說感覺既興奮,又緊張。
沙田污水處理廠將於本月27及28日舉行開放日,免費入場,沙田站或大學站有免費穿梭巴士前往,今年首次引入擴增實境(AR)技術,讓參觀者仿如置身「跑馬地地下蓄洪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