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開闢發光材料新領域\大公報記者 周 琳

時間:2018-01-09 03:15:30來源:大公網

  在AIE被發現之前,人們一直相信「聚集淬滅發光」理論,即發光分子在聚集狀態下發光能力減弱甚至完全消失。唐本忠團隊卻發現了截然相反的現象─一種塞咯衍生物在溶液狀態基本不發光,但是處於聚集態的時候反而會發出很明亮的熒光。唐本忠把這種現象命名為「聚集誘導發光」(AIE)。這一偶然的發現,開闢了發光材料的一個新領域。

  如今,AIE的器件可以作為新一代的照明材料,可以應用到環境監測領域,也可以作為生物傳感器進行生物分子的識別和檢測。它可以在全世界的材料科學家手中被「玩」出各種花樣,涉及光電、傳感、生物、醫療等諸多領域。

  越反傳統越有價值

  「我們發現AIE現象純屬偶然。」唐本忠回憶,他的一個學生說觀察到了和「聚集淬滅發光」相反的現象。「我趕緊和他去實驗室重複實驗。經過後來的反覆討論和實驗驗證,我們才證實了這是一個新發現。」

  自此,唐本忠團隊在發光分子領域裏開始了「反其道而行之」的研究,致力於讓發光分子越聚集發光能力越強。「別的材料都是『三個和尚沒水吃』,我們的材料是『三個和尚有水吃』」,唐本忠笑着說。

  「科學就是越是反傳統的越有價值。」唐本忠說。發光材料不僅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也是前沿科技搶佔的重地。2008年和201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都授予了從事熒光生物成像研究的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幫助人類「看見」前所未見的生物體微觀世界。

  唐本忠認為,目前大部分商業化熒光探針的知識產權都由國外企業把控,如西方一家生物熒光標記和檢測產品的提供商,其生物用熒光產品價格昂貴,利潤豐厚。另外,現在大部分商用熒光探針效率都尚未十分理想。因此,將AIE材料和技術進行產業化和市場化是團隊當下不懈努力的方向。

  港應繼續提升科技

  從支志明到唐本忠,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見證了香港化學的成績。唐本忠說:「香港化學確實不錯。」他回憶1994年應聘來港時的情形說,香港高校開放辦學,不僅吸引內地優秀人才來港競聘,而且廣納世界英才,有一個國際化的教研團隊。

  唐本忠認為,香港繼續提高科技水平很重要。如今,越來越多的香港科學家在拓寬兩地科研融合。唐本忠建議,國家未來可以加大對香港科研隊伍的投入,把香港高校也納入國家科研體制裏,允許香港高校獨立申請內地政府的科研基金,讓香港發揮更大的作用。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