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昨日發表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並以「一起同行、擁抱希望、分享快樂」為主調,報告涉及經濟、民生、科技、教育等多個範疇。
對林鄭首份施政報告,社會各界反應正面,普遍認為是一份作風務實,能急市民所急的施政報告。當然,碗水難端平,何況是針對七百多萬香港人福祉施政?香港面對的困難與問題千頭萬緒,關鍵是解決當前制約香港發展與民生的主要矛盾,施政報告對此提出了具體解決方案。
然而,對於這份務實的施政報告,「反對派」基於其「基本教義」,照例指手畫腳一番,他們批評的重點,依然是圍繞政改議題,指摘林鄭不願重啟政改,無計劃修補社會撕裂雲雲。
「反對派」別再阻礙政府施政
「反對派」早已成了政改逐臭之夫,政改更成為他們在政壇賴以立錐之地。是故,在他們的政治字典當中,僅有「悠悠萬事,政改為大」一詞。經濟民生議題,連配菜都不是。
回顧香港過去幾十年發展歷程,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正是社會政治爭拗最少的日子。回歸20年來,「反對派」罔顧經濟民生,不斷製造政治爭拗,結局是香港經濟被鄰近地區超越,同時沒有及時解決經濟、民生問題,而製造出社會矛盾。
政改對「反對派」而言,可以當飯食。因為,不少人是薪高、糧準的「尊貴」議員,或者是靠別人資助為生的職業政客。
對普羅大眾而言,曲高和寡的政改議題,絕對是口惠而實不至,根本不能填飽肚。試問政改能一夜間解決香港面對的經濟民生問題嗎?
「反對派」只在政改問題上做文章,乃本末倒置。政治乃眾人之事,大眾最關注的議題便是政治,今天,香港面對連串經濟民生困難,如何解決有關困難,是當前最大的政治。是故,經濟民生乃當前最大政治。「反對派」若真心誠意為港人福祉做實事,便請你們不要再阻礙政府施政,製造社會撕裂。否則,香港經濟發展被鄰近地區超越,「反對派」正是拖香港後腿的千古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