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名建制派議員前日聯署去信立法會財務委員會主席陳健波,提出五項修改財委會及轄下兩個小組委員會會議程序的建議,阻止反對派肆意「拉布」。
22名反對派議員昨日發表聯署聲明反對,認為會嚴重削弱議員監察政府的能力,批評建制派「人多蝦人少」,強調必須先有跨黨派共識才能修改議事程序。反對派又去信政務司司長張建宗,邀請當局商議來年度的財委會議程優次安排,希望可改善運作。
本欄在周一以《財會改議規 被迫出來的》為題,明確指出,這次財委會修改議事規則原因,關鍵一詞是「被迫出來的。」昨日,反對派指摘建制派「人多蝦人少」,現實是回歸20年來,立法會建制反對派之間的整體比例沒有大變,反對派一直是議會少數派,何解到今日才「人多蝦人少」呢?
回歸初期,即使反對派對政府施政有不同意見,議會之內,都是君子之爭。自從個別激進反對派當選立法會議員後,情況急變,台灣議會的「爛仔」議政模式,被「引進」香港,立法會內不斷上演「全武行」、「拉布」、搶咪、霸主席台等鬧劇。反對派的言行,已經嚴重影響到政府施政效率、浪費公帑。所謂「一個巴掌打不響」,今日的結局是反對派自取其咎。
反對派又提出須有跨黨派共識才能修改議事程序,今日議會內派系之間壁壘分明,要達共識,比登陸火星還難。又是反對派緩兵之計。他們虛晃一槍「共識」計之餘,又拋出要與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見面,商議來年財委會議程優次安排。喂,來年財政預算案仍要等五、六個月才公布,連財爺都不知預算案有多少個章節啦!現在便要與政府討論政府提交議程優先次序,那是擺明車馬拖延改財會規則的同時,暗地裏以立法干預行政。此例一開,日後政府議案提交立法會之前,難道要反對派同意才能提交?這一石二鳥招數,更加歹毒。 蔡樹文